中国如何在一个非私有体制下,创造了奇迹般的高速增长。答案是:中国的高增长奇迹,源于经济权利的开放。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尽管产权改革本意被一些人一次次地任意扭曲,谈产权色变,只要触及产权改革的主张,都被视为鼓吹私有化甚至是企图改旗易帜。好在中国一代代的决策者坚持以经济权利的开放,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坚定不移地坚持多种所有制平等发展,发挥产权对各类经济主体的激励作用与预期功能。顶层创造的制度环境与微观主体利用产权的神奇功能两者相呼应,促成了中国30多年的经济奇迹和财富创造。
为了实现产权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中国采取了十分独特的产权安排,即在维持公有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赋予使用权更完整的使用、收益、转让、抵押权能,从而带来微观主体投资积极性的提高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增进。
仅以土地而言,两权分离在中国的农村和城市都创造了奇迹。两权分离的产权安排最初由贫困地区的农民在底层创造,他们在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上交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余是自己的”这一合约结构,既保证了国家和集体利益不受损,也通过剩余索取权的激励迅速摆脱贫困,带来农业的超常规增长。底层创新的制度成功为地方和中央的改革者提供证据,推动了农户承包制度在全国的普遍化、制度化和法律化。
既然农地可以两权分离,城市土地为何不可?城市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大门。城市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又用到非国有企业和城市建设中,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产权改革伴随着经济权利的不断开放,经济机会的释放调动了各类主体参与财富创造。仍以农村为例。允许农民包产到户,农民可以利用集体所有的土地自主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温饱,增加了农产品供给;允许农民创办乡镇企业搞非农产业,为土地上释放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开辟了农村工业化的路径;放开农产品流通与交易,推动了农村商业发展和市场繁荣;允许农民自由流动和择业,成为打通城乡的武器;允许创办私营企业,使中国长出了一批本土草根企业家参与中国制造。
在产权激励各类经济主体成长和财富创造的路上,顶层释放的信号对于保证全社会的制度预期也至关重要。这里既包括国家领导人在重大节点的宣示,也包括制度和法律的递进。
此外,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中央重要会议上也在不断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为中国奇迹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摘编自《北京日报》/3月20日/刘守英)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胡铁军通讯员/陆建长)近日,钦州保税港区海关为进口车企顺利签发首份汽车进口证明书,这标志着进口车企即日起在钦州保税港区可现场办理汽车进口证明书,无需前往南宁申办,大幅降低了车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