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状元,应该都是幸运和幸福的,但他们的幸运和幸福又各不相同。就拿成为驸马的状元来说吧,在戏剧或者小说中,那真是应有尽有,数不胜数。别的不说,家喻户晓的陈世美就是一个忘恩负义的状元和驸马,但翻开历史看看,不但宋朝没有被招为驸马的状元,在古代777名文武状元中,真正被招为驸马的状元也只有一人,他就是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的状元郑颢。
不过,郑颢也不是中状元当年就被选为驸马的,因为郑颢不是唐武宗时期的驸马,而是唐宣宗时期的驸马,以宣宗大中元年计算,也是五年以后的847年了,所以陈世美的经历与郑颢根本挨不上边。更何况人家郑颢不但没有抛妻弃子,还对白居易的堂弟、当朝宰相白敏中给他说的这个公主媳妇极为不满,所以多次找机会报这个错爱之仇,以致白敏中差点死在郑颢的手上。
宋朝没有被招为驸马的状元,倒有一个打架打成的状元,他就是宋代开宝八年(公元975年)的乙亥科状元王嗣宗。开宝八年的那科考试,本来王嗣宗只是个第二名,充其量也不过是个榜眼,但他对第一名的赵昌言根本不服气,认为赵昌言不如自己,于是这事就闹到了宋太祖赵匡胤那里,赵匡胤觉得这事稀罕,就命人把王嗣宗和赵昌言带到殿上,让他们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结果两人在大殿之上就吵了起来,各说各的理,谁也不服谁。
赵匡胤觉得这样老吵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就对二人说:“你们别吵了,现在,你们用手相互搏斗,谁胜了谁就是状元。”众人一听,以为是皇帝开玩笑,但王嗣宗反应却很快,抬手就向还在那里迷瞪着的赵昌言头上打去。赵昌言是个秃头,当时戴着帽子,被王嗣宗一打,帽子掉在了地上,露出一个光秃秃、明晃晃的脑袋,惹得大家哄堂大笑,王嗣宗拾起赵昌言的帽子,乘机说道:“陛下,臣胜了。”赵匡胤见状也大笑道:“好吧,那就以王嗣宗为状元,赵昌言为榜眼吧。”
说起开宝八年(公元975年)的状元,又让人想到紧接着这一科的状元,也就是977年的状元吕蒙正。我们知道,王嗣宗中状元的975年,也是赵匡胤开展科考的最后一年,也就是说,王嗣宗是赵匡胤招的最后一个状元,一年以后,赵匡胤就在“烛影斧声”中命归黄泉,死于976年11月14日的赵匡胤尸骨未寒,继位的赵光义就于当年更改了年号,叫太平兴国元年,当年改年号,而且距年底只有一个多月,这在历史上是绝对不多见的。
我说的这事,就发生在太平兴国二年,也就是977年的状元吕蒙正和他下一届状元胡旦身上。宋太宗元年,也就是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年底,吕蒙正到山东某县游览,知县大人知道吕蒙正的文采,就在府上设宴款待吕蒙正,但是知县的公子对吕蒙正却非常蔑视,就问吕蒙正有何特长,吕蒙正告诉他自己善于工诗,公子便让他诵读一首,当听到“挑尽寒灯梦不成”一句时,公子大笑曰:“什么才子,不过一个瞌睡汉而已。”吕蒙正一听,极为不高兴,当第二年吕蒙正中了状元后急忙给公子写了一封信,告诉他“瞌睡汉如今中了状元”。公子看了信,冷笑一声:“有什么了不起,待我明年考试,也中个状元。”第二年的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这个公子真的中了状元,他就是滨州渤海县(今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人胡旦。
胡旦的自信如愿以偿,清朝有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却与状元失之交臂,他就是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的榜眼储重光,而当年的状元却出于储重光的意料之外,他就是储重光非常不看好的毕沅。
那年考试前,储重光、毕沅和童凤三人都已经在军机处上班,由于三人成绩都不错,他们都顺利地通过了当年的会试,就等着4月26日参加皇帝的殿试了。单说这4月25日夜里,就摊他们三人值班,这时储重光和童凤就想回寓所休息,准备参加明天的殿试,于是就对老实巴交的毕沅说:“我俩书法好,有望夺魁。你书法不行,就别做非分之想了,替我俩值班吧。”清朝殿试确实有偏重书法的现象,毕沅的书法又确实不行,于是就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当天夜里,陕甘总督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折转到军机处,毕沅闲着没事,就在那里仔细研读。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殿试考时务策,题目正是关于新疆屯田的事宜,所以毕沅胸有成竹,一挥而就,结果也可想而知,毕沅高中当年状元,储重光中了个榜眼,童凤则只列二甲第六。那年的探花是丹徒(今江苏镇江)人王文治,最后也证明,储重光、王文治以及童凤的书法确实比毕沅好得多。毕沅成就成在那篇策论上,真是一个幸运儿呀。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电(记者汪涌姬烨)北京冬奥组委20日发布公告,首次面向全球招聘工作人员。本次招聘有21个工作岗位共22名工作人员,其中10个工作岗位共11名工作人员面向全球招聘。招聘岗位涉及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