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雪峰 本报通讯员 朱沛国 摄影报道
李锦社是淮南市谢家集区驻浙江省平湖市新仓镇孤堆回族乡工作站人员、孤堆回族乡驻新仓镇流动党支部书记,他1994年来到平湖务工,通过多年努力,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带动家乡人民共同致富。从他到平湖务工带领乡民联动发展到现在,孤堆回族乡外出务工人员总收入突破4000万元。李锦社也由此被评为2016年4季度“敬业奉献类”“淮南好人”。
先富带后富大家共同富
1994年,年近40岁的孤堆回族乡蔡圩村蔡上村民组农民、退伍军人、共产党员李锦社分析沿海地区的发展趋势,毅然决定离开家乡、舍弃事业,拖家带口,开着一辆小四轮来到浙江省平湖市新仓镇从事个体运输。经过几年奋斗,李锦社淘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他虽然赚了钱,但看到家乡仍然受传统农业限制,大批富余劳力闲置在家,便和爱人商量自家掏钱购置了25台电动缝纫机,委托一名服装加工的熟练工,免费在家乡自家的房子里开办培训班,等业务技能熟练以后再把他们带到平湖来务工,这一举动开启了孤堆回族乡与平湖“劳务东输”的序幕。当时政府在相关方面还没有过多的扶持政策,李锦社通过亲托亲、邻托邻的滚动方式带领乡民一同致富。近几年由于党委、政府的重视,这一“劳务东输”模式得以“放大”,淮南市在平湖地区务工人数目前已达万人之多,其中谢家集区在平湖市务工人员达7000多人。
在李锦社的帮助下,家乡务工群众在平湖主要从事工程承包、建材经营、建材运输等行业。妇女青年进厂务工,从事服装、五金及童装行业。人均纯收入在一万二至两万五之间。
心忧乡亲多方为民奔走
孤堆回族乡和新仓镇早在1999年便有过多次接触和交流。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服务来平湖务工的乡亲,李锦社积极向两地党委政府建议成立组织。2005年5月22日,在他的不懈努力和两地党委的共同推动下,孤堆回族乡流动党员党支部、劳务综合服务站正式成立揭牌,李锦社任支部书记。同时,李锦社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建筑材料生意。腾出时间,他便积极组织支部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民主评议,积极发展党员,建立了一整套党支部及工作站的制度。
为方便务工人员联系家人,他和支部一班人从一张小小的淮南籍新居民乡情联系卡开始做起,协调当地移动公司开通了新居民沟通网,每个移动用户每月交3元可享300分钟内免费通话,现已开通了600多户。
李锦社多次协调相关部门,安排200多名新居民子女在新仓一所中学、四所小学就学;组织家乡农机部门每年一次到新仓为100多台运输车辆年审;联系谢家集区新农合中心在平湖地区设立定点医院、谢家集区公安局到新仓统一办理第二代身份证等事宜......
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李锦社还带领支部党员和其他组织成员认真完成两地党委、政府交办的工作,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认可和支持,2007年底新仓镇党委、政府无偿为其提供了100余平方米的楼房作为支部办公、活动场所。
热情奉献彰显党员本色
以李锦社为首流动党支部的辛勤工作赢得了上级党委的关心和支持,淮南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就如何加强流动支部建设提出指导意见,谢家集区委和孤堆回族乡党委负责同志多次到平湖市联系交流。平湖市新仓镇党委和平湖市新闻单位先后多次派人员来淮南考察采访,并在回去后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进一步扩大了淮南在浙江的影响力。
在李锦社和流动党支部的引导下,在与平湖市不断加强联系沟通的基础上,平湖市一些企业主动来淮南投资设厂。其中,浙江神农养殖公司投资1500万元建设的养殖项目已落户孤堆回族乡。部分在外务工人员也陆续回乡投资创业,原在平湖务工的黄宝玉、黄宝权兄弟俩回乡投资120万元办起了玉权服装厂;黄丽丽在李郢孜镇和亲戚联合投资了100万元办起了服装厂;周善玉在田家庵区安成镇投资200万元建起远辰建材厂。此外,还有很多在浙务工人员也表达了回乡投资发展的意向。
李锦社在做好本乡务工人员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的同时,还积极主动地帮助来自淮南市其他乡镇,甚至其他地区的务工人员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难题,使得身边外地务工人员和当地居民一致称赞淮南人热心、诚实。以李锦社为代表的广大淮南籍务工人员积极主动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仅维护了城市的和谐稳定,也树立了淮南人的良好形象,赢得了平湖市社会各界的普遍肯定。
李锦社同志就是这么一个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保护群众利益为根本,以发展两地经济为目的,不计名利,兢兢业业辛勤耕耘的领航人。
图:李锦社(右二)返乡期间到帮扶对象家庭走访。
新闻推荐
小轩(化名)今年7岁,和小伙伴踢球后突然腿疼,走路一瘸一拐。他的母亲以为是运动过量导致“生长痛”没在意,可没想到小轩随后不能下床走路了。小轩日前到湖北省武汉市儿童医院就诊后,被确诊为幼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