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百吃不厌的陇中土豆(之一)

来源:定西日报 2017-03-22 10:22   https://www.yybnet.net/

潘硕珍

土豆的学名叫“马铃薯”,美洲印第安人培植的,17世纪初传入中国,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就有对土豆的记载。马铃薯在山西省境内,叫做“山药蛋”,还形成了以乡土作家赵树理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山药蛋派。洮岷地区的人们,大都叫它“洋芋”。在粮食供应紧张的时候,洋芋成了农家人百吃不厌的主粮。不同的厨艺,决定了土豆有不同寻常的口感。看到洋芋,我就能闻到扑鼻的乡土气息。

洋芋馍馍

做饭的技艺其实都是饥饿给逼出来的。

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的时刻,我检索记忆的乱抽屉,想起了洋芋馍馍。那是文革后期,乡亲们依然挣扎在饥饿线上,一日三餐都改成了两餐,饭菜的种类和当时的所有制一样单调,根本吃不上正儿八经用面粉做的馍馍,填充极度空虚的肠胃。不知是谁受了藏民们贴牛粪饼的启发,发明了做洋芋馍馍的办法,全村人乃至周围村庄的人,掀起了大规模做洋芋馍馍的“运动”:把洗净泥土的洋芋,用擦子磨成碎末,倒进面袋子里,将粉水挤进洋瓷盆或酱盆里,澄下来的淀粉,可以榨洋芋粉条,也可直接炒洋芋粉吃;粉渣则倒在案板上,拍打成端馍馍盛炒菜的瓷碟那么大,双手托着粘贴在屋檐下的墙面上,等洋芋饼彻底风干后,掰下来,一一装进面袋子里,掏些加工费,用粉碎机粉碎成“黑面”,在铁锅里烀成锅贴,就是所谓的洋芋馍馍了。流失了淀粉的洋芋馍馍,口感极为粗糙,过一会儿,那肚皮依然要喊“我们要吃饭”的口号。从粮站上背来救济粮后,乡亲们就拿洋芋馍馍喂猪,等于把它送进了历史的垃圾桶。

新闻推荐

通渭法院多措施狠抓党风廉政建设

通渭讯通渭县人民法院将“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贯穿于人民法院党风廉洁建设全过程,以集中开展廉洁司法教育、“三查三治”专项治理活动为契机,以严明政治纪律、靠实“两个责任”...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百吃不厌的陇中土豆(之一))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