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吐不快
吴学安
据报道,河南省安阳市一所民办学校的新生入学面试通知,近日引发了社会广泛争议。通知要求该小学新生入学时,除携带户口本之外,父母双方还要带上本人的学历证书,学校自称是为了“因材施教”。此前有媒体报道,广州一家私立小学招生时,也曾要求“学生家长的学历须是本科以上”,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这应该是教育的本义,也因此,国家全面推动九年义务教育制,让所有适龄孩子都能够入校接受基础教育,而不论你是博士后的孩子,还是清洁工、务工农民的孩子。
若把家长的学历作为小学新生入学的“参考条件”甚至“必要条件”,颇有给孩子“贴标签”之嫌,也就难怪众多网友惊呼,“如今‘拼爹\’已从娃娃抓起了!”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因之培养出大批名载史册的优秀人才。回过头来看,“有教无类”是多么开明敦厚和豁达包容,“因材施教”又是何其智慧和充满人文关怀。此“因材施教”却绝不是因为其父母的学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而是看学生本人的情况最合适培养造就成哪一类人才。
低学历家长的孩子,是不够文明还是不够聪明?显然这两所学校有自己的答案和目的。父母的学历素养形成的家风家教,对孩子的见识、习惯会有一定的影响,看一看也未必不可。但是,如果要作为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必备条件,无形中形成的“等级”歧视和分类,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和伤害,则是再好的教育都无法弥补的,且也偏离了基础教育的本义。
《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招小学生看父母学历,要因材施教先设定潜在的“类别门槛”,无疑属于违法违规行为。
要实现教育公平公正的目的,一方面,在推进教育公平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切实担负起教育事业“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进一步完善招生制度、加强督查监管,以法律和制度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另一方面,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公益性特点,学校如果拒收低学历家长的子女,或者虽然收了也暗自分门别类“因材施教”,是明显的违法违规行为。对此,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们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教育公平当从娃娃抓起,“等级”歧视别从娃娃开始。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覃海明通讯员/何正君)3月21日,南宁市一个体户在青秀区仙葫工商质监所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填写《个体工商户简易注销登记申请表》,当场办结了注销手续,领取了个体工商户准予注销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