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河南省新乡乡村医生杨全鸿烧掉了行医48年病人因看病无钱所写的50万元欠条。此事被媒体关注后,引发强烈反响,褒奖、荣誉甚至质疑也在这几天包围着他。杨全鸿出名了,但他却有些“害怕”了,那些从全国各地涌来的声音让他深信“树大招风”。(见3月15日《河南商报》)
杨全鸿对于“树大招风”的担心,无非是来自对其质疑的声音。身为精神科医生的他,烧掉48年来就医患者的50万元的欠条,被人质疑为头脑有问题的话,那真是一件既痛楚却又无处诉说的孤寂,何况医者不自医。但是,杨全鸿有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我这么多年也一直没挣到钱。怎么把病人的病看好才是我的主题,其它的事情并不是最重要的。钱是好东西,谁都喜欢,但是人不能只为了钱而活。至少,在我心里,钱不是最重要的。曾经有人给过我一瓶北京红星二锅头就算抵看病的钱了。”看似有点高调的“主题”,话语间却蕴含着理性、宽容的美德。这其实也是“杨全鸿们”朴素的心声。不是吗?医者仁心,大医精诚止于至善。因此,正常人的理解,他烧了患者打的50万元欠条无疑是善举,让人感到如沐春风。
而细究杨全鸿当初走上行医路的原因,是缘于18岁那年,他因患脓毒败血症花费6000多元,恰恰在政府关照下,医院为其减免了3000元。正是出于知恩图报,杨全鸿自发学医、研究草药,“希望能给病人省点力气省点钱”。于是,秉承48年“有钱没钱先看病”的准则,便有了48年来行医累积的“欠条”。仔细想一想,48年来人家看病挣钱,而杨全鸿看病挣“欠条”,直到末了一把火烧掉50万元的欠条,想必他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与其平素为人、行医一脉相承的,除去发自内心的道德驱动,他是在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自己的认识。他的行为彰显了传统美德的力量,并不是那些戴着色眼镜去看他、质疑他的人所能比拟的。尤其是不时有人在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今天,杨全鸿善举的社会意义也就愈发显得难能可贵。因此,“杨全鸿们”的善举不容置疑,也无需置疑。
新闻推荐
借力社会资本 改进管理方式 淮南补齐城市环卫设施『短板』 《安徽日报》3月17日8版头条报道
安徽日报讯(记者范孝东通讯员宋辉)3月13日,在淮南金科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台履带式可移动破碎筛分机“吞”下建筑垃圾,“吐”出可再生骨料,再经过配料、搅拌等环节,建筑垃圾“变”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