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玛格雷特·麦克米兰
青年周恩来
周恩来接受的教育新旧参半。1910年,周恩来北行出关,来到满洲,投靠他的伯父(贻赓)。周恩来将自己的坚毅以及令人敬畏的工作能力,归功于北方的冷冽气候和粗粝榖食。周恩来位于沈阳的新居(外国人几世纪以来所称的“奉天”),地处中国与外国铁路干线的辐辏。自日俄战争中俄国战败五年内,日本开始在沈阳取代了俄国的
势力。积弱不振的中国,只能眼睁睁旁观他人争抢自己的领土。寄居沈阳时,青年周恩来的民族情绪沸腾,他阅读激进派刊物,以及知名改革主义之士的著作。据说当老师问及学生读书的目的时,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
日薄西山的清政府终究还是在1911年土崩瓦解,中国迈入共和。中国一度远景可期,可望解决内部腐败和外来胁迫的双重劫难。或许是想到中国民族主义风起云涌,新政府可望让治者与被治者众人同心,缔造一个强盛的新中国,周恩来剪掉象征故步自封的发辫,以示庆祝。
两年后,周恩来就读天津南开中学;天津是重要的对外口岸,同时也是一个中国人会接触到大量洋人的城市。在南开中学,周恩来已开始崭露头角。周恩来是个杰出的学生,仪表出众,爱交朋友,为人诚信可靠。在周恩来无力负担去日本深造的学费时,他的友人都表示愿意为他提供路费。周恩来多年来一直保持优雅的作风,他的良好涵养和幽默感,为他赢得了国外政治人物的推崇。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就曾说过:“我们全都认为他光明磊落、手腕圆融、与时俱进,是我们可与之理性对话的人。”此外,周恩来还爱好文艺,才华横溢;在天津南开中学时,周恩来经常反串女性角色,而且扮相俊美。
青年周恩来不仅比同学早一步
完成学业,还额外从事多项课外活动,他组织辩论会、演讲以及刊印学生杂志。周恩来的文章时常得奖。从他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窥见,终其一生他对实用知识有所偏好。清末国事纷乱,中国知识分子重燃对明朝遗民的兴趣,他们亦不断追索明朝灭亡的原因。而周恩来特别欣赏某些学者的观点,他们认为中国知识分子流于空谈,所以大声疾呼,主张追求经世治国的实用之学。一如中国同时代的民族主义者,周恩来亦垂青达尔文和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的理论,从他们的著作中,周恩来似乎看到了中国振衰起敝、脱胎换骨的希望。
时间进入20世纪20年代,中国仍然不见时局好转的迹象。共和政体简直是个大灾难,第一任大总统竟图谋称帝。随着总统于1916年去世,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军事强人们拥兵自重,盘踞四方,相互竞逐。
新闻推荐
经开区法院在全市率先引进智能语音识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