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昌 张斌 张庆
3月2日,紫阳县政协文史资料第八集《紫阳古建筑》采编组一行三人,到青岩村作坊坪探寻古院落邹家院子。该院落为明清建筑风格,保存基本完好。而院子后面的古墓引起了我们更大的兴趣,古墓主人邹庭芳夫妇,清道光十七年(1837)立碑,墓建规格之高,实属罕见。碑柱打磨精细,下有镂空石墩,对联为“峻岭云连丹凤舞,碧潭鱼跃玉龙飞"“竹策丛生起甲第,福登呵护兆科明"。碑板五块,大小相当,正面三块,两侧各一,上部题写的诗词,断续能辩。
一直生活在该院子的老人邹定丕介绍邹氏一族是清朝中期移民紫阳,至今在这里繁衍生息已十二三辈人了。另一位邹姓老者用邹家字派诗“玉公国庭盛,文龙定恒明"来印证他的说法。
更令人振奋的是,采编组在离此约两公里的庙坪发现了邹氏家族古墓群,有六座保存完好的古墓,是邹氏家族迁移紫阳一至四代人的墓葬,所有墓葬均有墓碑,且有延续性记录的特点,把一代接一代人的墓碑拼接起来,邹氏家族迁移紫阳及在紫阳繁衍生息几代人的生产生活信息就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家族迁移陕南紫阳史话。
碑文上所述和邹氏后人的讲述大体一致,但更为详尽准确,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从四川大竹移民到任河里九甲",此前是从广东“乳源县崇德都梅花地黄鹿塘"到四川的,正好印证了清代“湖广填四川再入陕"的移民历史。令人称奇的是迁移至此的第二代邹公才之墓(根据碑文推断是邹庭芳的爷爷,活了80岁,可谓是高龄老人),该古墓为三重石碑,墓碑两侧的石碑上的彩色雕刻,有凤凰和仙鹤各一对,或飞或立极为逼真,雕琢的树叶花草上的蓝色叶片竟然光鲜如初。很难想像,这样的露天彩绘,经过两百年的风吹日晒依然如此鲜活,简直匪夷所思。
新闻推荐
春意盎然李陶摄□丁荣华担当,简单地说,就是承担并负起责任,是人们在职责和角色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责无旁贷地挺身而出,全力履行自己的义务,并在承担义务当中激发自己的全部能量,它是一种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