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表达美好祝愿、营造喜庆氛围,每到各大节日,南宁各地总会出现不少民间舞龙队伍的身影。“壮族三月三”期间,“谁是真龙”2017青秀区“三月三”舞龙大赛将于3月30日上午在南湖南广场举行。
作为2017青秀区“壮族三月三”文化活动开幕式中的重要内容,“谁是真龙”舞龙展演比赛活动将邀请城区4个镇及周边县区10支舞龙团队进行舞龙展演,并邀请专家评委进行打分评奖。参赛的10支舞龙队伍可谓南宁舞龙团体中的“高、精、尖”力量,有宾阳县民间炮龙艺术协会表演的《威风龙鼓》,有上林白圩镇牛行街舞龙队表演的《双龙飞舞》,有长塘镇青龙江芭蕉香火龙队表演的《平安芭蕉龙》等。
目前,各舞龙队都在积极备赛。“舞龙讲求技巧、讲求配合,也需要力气,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练了这么多年,都是因为喜欢,我们才走到了一起。” 长塘镇青龙江芭蕉香火龙队的周建孟告诉记者,能参与这样的活动,大家都感觉很带劲。
舞龙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是一个深受民间喜爱的传统民俗活动,也是目前我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增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大众体育项目之一。青秀区芭蕉香火龙舞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壮族的稻作文化。
为了让芭蕉香火龙舞在城区有更大的发展,青秀区加大对各镇芭蕉香火龙群众队伍的扶持力度,并为各镇芭蕉龙队伍争取更多的表演平台,群众参与空前活跃。在长塘镇楞仲坡,村民无论男女,一般10岁左右就开始学习舞龙。芭蕉香火龙更是得到了改革创新,由原来的九节龙身改为七节龙身,使得舞龙队员舞起来更轻盈灵活。
目前青秀区对楞仲坡芭蕉龙头、龙身、龙尾、龙衣竹编、草编、芒编等相关民间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进行了初步开发,并利用这一文化品牌,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弘扬原生态龙文化,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等事业跃上新的台阶。
本报记者李静 通讯员黄堃
新闻推荐
张立新甘肃临洮人。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昆仑》、《大地文学》、《北方作家》、《太湖》等刊。在家乡临洮,县城马路边立着一块大碑。唐明皇御笔所题碑文,大多已被一千二百多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