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从古至今,很少有像云这样能激发出人类如此之多的科学思想和艺术灵感。今年气象日主题是“观云识天”。仰望苍穹,云卷云舒,人们也许还不知道,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云,也正是大气研究中最基础性的难点问题之一。
卫星雷达助“观云”预报领先赖神器
目前,得益于卫星、雷达这些最先进的探测仪器,气象工作者已经能看到云的内部结构。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说,我国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稳步提升,可预测的时间跨度更长,空间覆盖更广,气象指标更多,预测预警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气象监测是预报的基础。“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天基、空基、地基三位一体的气象灾害立体监测网。”许小峰说。
去年,我国成功发射的“风云四号”A星和全球二氧化碳监测卫星,首次实现静止轨道高光谱大气垂直观测和全球二氧化碳监测。尤其是“风云四号”卫星搭载的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填补了世界在该领域观测的空白、闪电成像仪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观测的空白。截至2016年底,已形成由3颗“风云”极轨卫星、5颗“风云”静止卫星相结合的卫星组网观测能力,190部新一代天气雷达投入运行。
精准预报待攀登观云识天任务重
尽管“观云识天”的相关技术近些年取得长足进展,但天气预报“有时不准”,尤其是夏季强对流天气的“短时预报结果”与现实有时存在误差,气象预报为何有时“不那么精准”呢?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所长朱江说,认为天气预报也会像日食、月食那样几点几分开始、什么地点能看,这些期望实现起来目前仍有难度。“目前能预报出某个时间段、某个范围有某种强对流天气,但是具体会精准地落到哪个时间段、哪个地点,就目前科技水平很难十分精确。天气预报还扮演防灾减灾的角色,从用户管理的角度,空报比漏报损失小。”朱江说。
福建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潘宁告诉记者,自从使用卫星监测技术,我国台风路径、登陆时间和登陆点的预测日益准确。目前24小时以内的路径偏差可控制在50~60千米以内。随着“风云四号”将投入使用,对雷暴等强对流天气的预测准确度会进一步提高。
“两化”更便利服务如定制
气象预报不仅要预测得准,还要传播得广,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如今,人们可以在手机和大众传媒上大量接触到穿衣指数、洗车指数、日出时间、高速公路能见度、雾霾指数……这些越来越人性化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成为现在百姓日常生活、旅游、工作等不可缺少的参考指标。
未来气象服务和产业将越来越丰富,公共气象服务将向精细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气象部门在‘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公共气象服务理念下,广泛面向各个领域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许小峰说,将来还可能定制化。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23日在北京宣布其理事会已批准13个新意向成员加入亚投行,至此银行成员总数扩至70个。这是亚投行自去年初正式开张后首次有新的意向成员加入。此次新增成员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