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鲁枢元:一位文艺理论家的精神守望

来源:济南时报 2017-03-24 15:17   https://www.yybnet.net/

孙婷婷 绘□本报记者 钱欢青

身为我国文艺理论界知名学者的鲁枢元今年已经71岁,他曾在苏州大学、海南大学、郑州大学等任职,亦是山东大学的兼职特聘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虽然所供职的学校没有一所如北大清华这般“耀眼”,但鲁枢元在国内文艺理论界的地位却有目共睹。他对文学心理学、文学言语学、生态文艺学作出过开拓性贡献,他对人类精神生态的研究亦反响强烈。正是因为鲜明的生态主题,2014年,他的《陶渊明的幽灵》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关注精神生态,是强调一种精神守望的姿态。也许我们无法深入到文艺理论的细部,却可以通过鲁枢元先生对上世纪80年代文学思潮的私人记忆,了解一位文艺理论家的精神探寻之路。

壹84岁的朱光潜先生的回信

鲁枢元说,如果说中国文学在20世纪有两个自己的年代,五四感召下的三十年代是一个,“文革”后的八十年代也是一个。“八十年代”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同时涉及文化的各个领域,恰如著名诗人北岛在接受査建英采访时说:“无论如何,八十年代的确让我怀念,尽管有种种危机。每个国家都有值得骄傲的文化高潮,比如俄国20世纪初的白银时代。八十年代就是中国20世纪的文化高潮,此后要等很多年才会再出现这样的高潮……一个古老民族的生命力,究其未来的潜能,究其美学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骄傲的。”著名学者刘再复说八十年代是“心灵解放的年代”,是“有钙质的年代,有勇气提出新思想的时代”,金观涛说八十年代是“中国第二次伟大的启蒙运动”。苏童也说,八十年代是“文学的黄金年代”。

对于1946年出生的鲁枢元来说,八十年代也是他从而立之年向不惑之年过渡的年代。鲁枢元196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经历农场、农村的“再教育”,八十年代刚开始时,他的身份是郑州铁路局师范学校的老师。“家境贫寒,社会地位卑微,那个所谓的师范学校只是个小小的辅导班,我也没有什么学术储备,30多了还像个青涩的少年,敬畏地观察着文坛,参与其中并以日记记录下来,不过幸亏当时写了日记,让我对八十年代有了珍贵的私人记忆。”

鲁枢元1980年1月15日的日记,记了收到复旦大学蒋孔阳先生来信的事儿。“我写信向蒋先生请教关于文学艺术的‘生气灌注\’的问题,写信时心里还挺忐忑,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回信,信中详细解释了‘生气灌注\’这一概念在德国、在中国的运用差别,过几天又来信,补充了‘生气灌注\’的英文用法,还把这个概念和画论中的气韵生动进行了比较。”

那时候的鲁枢元年轻,想做学问,对自己的习作也很重视,他还把自己写文学艺术中的“生气灌注”问题的文章寄给了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朱光潜先生那时已经84岁了,给我回了信,还是挂号信,他在信里说看了我写的文章,夸我读书很细心,同时批评我思想太概念化。还说他的《谈美书简》马上就要出版了,到时候会寄给我一本。一个84岁的老翁,能以如此殷殷之心对待一个年轻人,实在令人感动,对于我来说,只能更加努力去做了。”

鲁枢元在精神上孜孜以求,并且写了文章就向朱光潜、蒋孔阳等大家请教的时候,其实家里的物质生活极为清贫。“那时候我们一家四口住着23平方米的房子,有时候老人来了还得住六口人。我记得那一年,领了32块钱的年终奖,我花25块钱买了《辞源》。这一年有一个月,因为买书太多,导致家庭财政大亏空,‘赤字大约100元’,有时候连买馍的钱都没有。这真是一个物质贫乏,精神旺盛的年代。”贰 有知识界就有独立思考

因为发表了文章,引起关注,1981年春天,鲁枢元被调入郑州大学中文系。当时鲁枢元得到龚依群先生的教导,有了八字方针——“清静无为,刻苦钻研”,“清静无为是指政治上,刻苦钻研自然是指学问上。那时候做学问的人还是能想什么就说什么的。思想解放了嘛,大家说话不是为了赚钱、评职称、评奖,都是为了讲心里话,讲内心的主张。”

没想到鲁枢元还是因为写文章惹了祸。“我写了一篇《文学需要童贞》发表在《郑州文艺》上,文章的观点现在来看很普通,就是呼吁维护文学的纯洁性和文学家的独立性,认为文学不应当依附于政治,要保证文学家创作的自由。据说当时省委看到文章后非常恼火,后来上海的文学报也在头版头条对我的文章进行批判,而且都不引用我的原文,看得我倒吸一口冷气。”

然而那个时候国民对文学的推崇也的确到了极致,就在被点名“犯了自由思潮错误”之后不久,鲁枢元应邀去给一个刊授班讲一堂《文学概论》的课,“一两千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听众小到十五岁,大到六十岁。二十部录音机一字排开,给我录音。那时候我刚被点名批评,又有这么多录音机,所以讲得战战兢兢。就是这样,讲完以后,掌声如雷,我谢幕三次下不了台。那时候的人对文学的热情真是很难想象的。我记得当时讲了两节课,一节课六块钱,但因为效果特别好,主办方后来多给了我三块钱,这样就是十五块钱。”

1982年,鲁枢元到广州参加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年会,觉得自己“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我因为写《文学需要童贞》惹来上海文学报批判,坏事反而变成了好事。据说巴金、茹志鹃等著名作家对上海文学报的这一做法很不满意,让他们展开检查。这事儿让我很感慨,知道上海有个知识界,有知识界就能有不一定与决策者一致的独立思考。据说当时上海的宣传部长写了诗给《上海文学》,结果被退稿了。这在别的地方,恐怕也是很难想象的。”在广州年会上,鲁枢元拿着他写的《论文学艺术家的情绪记忆》,去找钱谷融先生,钱先生又带他去找了王元化先生。几天后,王元化先生认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也就是这篇文章,发表在了第二年一月的《上海文学》上,而且破例把理论文章放在了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前面。”叁“精神守望”应该与“自然保

护”、“社会治理”齐头并进

鲁枢元1980年有关文学艺术中的“生气灌注”的问题,事实上已经涉及文学艺术创作的主体,因此可以将其看作文艺心理学的起步。“大约1974年前后,我从‘文革\’中被查封的禁书中‘窃取\’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的《西方现代心理学派别》,作者是美国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R.S.吴伟士,这本书就成了我的心理学启蒙读物。1978年中国文坛解冻,我赶上了这段好时光,更有幸得到一些学界前辈如钱谷融、王元化、蒋孔阳先生的及时点拨,风生云起,风云际会,就这样我在文艺心理学的风口浪尖上折腾了许多年。”

文艺心理学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重建,与新时期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是完全一致的。文学是人学,是人的心灵学,文学再度回归人的主体,文学的审美风范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无论是作家还是文艺理论家,都有着这样的“同步追求”,对于鲁枢元的文艺心理学研究,作家王蒙就曾说:“鲁枢元的文论别树一帜。先是,他填补了创作心理研究这个几乎很长一段时间是空白的领域。他接触文学创作心理这个‘对象\’时,其纯美的心态如同去接触自己热恋的姑娘,膜拜自己的女神。”

1986年10月18日,鲁枢元在《文艺报》发表《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以“向内转”评价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走向,是出于鲁枢元自己真实的心灵体验。这篇文章也在相当一部分作家、评论家那里引起共鸣,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长期以来文艺理论过度外倾的偏颇。《文艺报》为此组织了一年多的论争,使鲁枢元自己对文艺学中“内”“外”的关系也获得了较全面的认识。

文学心理学、文学言语学、生态文艺学是鲁枢元学术研究的“三部曲”,鲁枢元认为,在“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之上存在着一个“精神生态”的层面,“我所说的‘精神生态\’,其中包含这样两个命题:一是,‘精神\’作为人的一种内在的、意向的、自由的、能动的生命活动,在一个更为高蹈的层面上对地球生态系统发挥着潜隐的巨大作用。二是‘精神\’本身也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开放系统,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意义上,“地球的生态危机同时也是人类的精神危机。‘精神守望\’与‘自然保护\’、‘社会治理\’应当成为齐头并进的行动纲领。”故而鲁枢元认为,“拯救大地,拯救天空,保护自然,守望精神就是‘大道之行\’。”

新闻推荐

全国两会哪些政策建议 与残疾人福祉息息相关?

听力障碍儿童在进行康复训练在最近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关注残疾人民生问题。他们都为残疾人提了哪些政策建议?记者对这些涉及残疾人生活方方面面的政策建议作了整理。1.国家层面可将“...

相关新闻:
遇见颐莲遇见美2017-03-24 15:15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鲁枢元:一位文艺理论家的精神守望)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