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走出回龙大山,却又重返家乡;21世纪,儿子走出回龙山,同样重返家乡;父子最终将圆梦锁定家乡创业——武宣县覃寿猛、覃军发父子的冷暖返乡创业路,为当地群众关注和乐道。
打工只为长见识
“脑子活、爱折腾、能干事。”在乡邻们看来,覃寿猛是远近闻名的种蘑菇能人。3月22日,笔者在武宣县武宣镇回龙村岜森屯找到这位能人时,他刚拉货到县城市场返回家中。
短头发、夹克衫、容光焕发,今年已经54岁的覃寿猛身上透着一股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劲头。家门口,“武宣县寿猛食用菌种植家庭农场”的牌子十分醒目。
“说起打工,我可算得上是最早的一批喽。”招呼笔者一行坐下,听明来意,直爽的他打开了话匣子。1982年高中毕业后,18岁的他便跟随朋友到黑龙江大兴安岭从事野生木耳采收工作。在艰苦的漂泊务工过程中,覃寿猛一直在摸索和寻找适合自己的创业技能。
“198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收音机听到一个关于食用菌培训班的资讯,就自费去哈尔滨兽医大学参加了为时一个月的食用菌种植培训。”1989年,覃寿猛离开大兴安岭漂泊到贵州从江,租用当地村民的场地开始培育香菇、木耳等。覃寿猛说,正是那次长见识的培训和在贵州的实践操作,点亮了自己心中创业致富的火苗。
1991年,覃寿猛作出了一个惊人决定,离开贵州返回家乡创业。“考虑回来有两个原因,一是年龄见长,家里老人催着成家;二是时机成熟,家里也有好政策,土地资源、劳动力都有优势。毕竟,打工只是一个提升的台阶。”覃寿猛说,回来和出去一样,都是满怀信心。
返乡一步步克难
“你今年都二十六七岁了,还瞎闹什么?”回乡创业第一关,覃寿猛碰了壁。父母极力反对,认为他不务正业,一分田地都不给他用,一分钱投入也不给。两代人的关系,因此搞僵。
一向不服输的覃寿猛,将家门前的一块空闲地租下来,搭起草棚就开始培育他的蘑菇、凤尾菇。没有可用的木材用料,他就捡拾群众丢弃的玉米秆。
“这是什么东西?能吃吗?会不会中毒?”蘑菇培育出来后,覃寿猛就用家里的烂单车推拉到县城菜市场叫卖。当时,很多市民都还不了解人工培育出来的蘑菇,只看稀奇不敢买。“我自己家都煮来吃,看我身体多壮实。”面对疑问,覃寿猛只好现身说服。
一步步克难。1993年冬,覃寿猛有了几个像样的蘑菇棚,正当他想大干一场的时候,父母给他分了家。“分家的时候,除了那几个蘑菇棚,一样家产都没有。”覃寿猛说。
但是,天助有心人。1994年春节前夕,他的蘑菇长得很好,白花花的蘑菇成了春节期间群众餐桌的首选美味。那一年,他赚了8000多元,也赚到了人生第一笔创业资本。
“数着一沓一沓现金,真开心!”有了创业资本,覃寿猛有了底气。1995年,他把自家零散的土地置换到一起拼成大块,开始小规模建蘑菇厂房投产。
这时,创业之路开始洒下阳光。1995年,武宣当地市场蘑菇、凤尾菇等菌类需求量达3吨以上。2007年,覃寿猛通过置换土地和利用多年打拼的储蓄,将蘑菇基地扩大到20亩,并带动5位村民一起成立了仙乐菌业公司,常年聘请周边40多名村民到公司务工增收。2014年,在政府、农业部门的帮助下,覃寿猛成功注册家庭农场,年出产蘑菇、凤尾菇20余吨,抢占当地80%的菌类市场。
创业还是家乡好
和覃寿猛一样,覃军发也是回乡创业的一员。而且,覃军发是覃寿猛送去读大学的大儿子。
在覃寿猛指引下,笔者走进一个蘑菇大棚,见到了略显腼腆的覃军发。24岁,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想到的是留在大城市看花花世界。而这个从大山深处走出去的小伙子,2013年考入农业院校后,却把原来填报的室内设计专业改成了农业微生物技术,2016年学成毕业后毅然返回家乡创业。
“建功立业不看地方,只要肯干,家乡一样好创业。”这位“90后”小伙告诉笔者,回来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想把家乡的菌类产业做大做强。2016年,在覃军发助力下,覃寿猛把场地扩大到30亩,聘请50余名村民务工,出产凤尾菇150余吨。
“家乡通路通电通水通网,创业还有扶持政策,今年我想扩大基地培育云耳,填补本地市场空白,以后再走电商路,让云耳走向全国市场。”聊起这些,覃军发脸上露出了与同龄人不一样的成熟。□陈冬梅 谭文革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3月24日电】国务院法制办24日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边防检查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送审稿进一步完善了出境入境边防检查制度,旨在与出境入境管理法等相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