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向昭礼(巴中)
1970年代,我们村里没有一所像样的学校,全村5个生产队,每个队都利用当年的粮食保管室做教室。说是学校,其实只有一名老师,一个教室里有几个班的学生,老师轮流给学生讲课。
我刚学会走路时,姐姐每天背着我到两里外的学校读书。印象中,老师姓王,矮矮的个子,精明能干,看上去很严肃。教室里总共有20多个学生。
桌子和板凳是用石板做的,老师手里拿着一根教棍指着黑板上的字,孩子们仰着头跟着读:天、地、日、月。大人们叫做“读望天书”。老师用普通话,学生也跟着学普通话。回到家里,孩子们就用普通话和大人们讲话。现在想起来,那普通话虽然不标准,但在当时是一件新鲜事。大人们也很好奇,偶尔路过教室门口,都忍不住往里面张望。
等我该读书的时候,父亲当时是村里的支部书记。看到农村的孩子读书条件非常差,千方百计想办法,在村子里找了一块比较集中的地方,修建了一所村小学,取名红星小学。
小学的砖瓦是大队砖瓦窑烧的,土坯是社员打的,木料是集体山林采的,社员们自己动手修建,没花多少钱就盖起了4排瓦房。窗上没玻璃,用白纸糊着(后来钉上了塑料布)。桌子、凳子全是学生从家里搬来,教室内没有一张像样的书桌。
地面没铺砖,每每扫地时,坑坑洼洼的地面很难扫净,尘土飞扬。学校像一个四合院,前面是办公区,其他3面是教室,共有6个教室,6个民办老师。还有一个草坪做运动场,在当时是全乡最好的学校。
学校有6个班,300多名学生,我们每天清晨跳跃着奔向学校。上课前,我们齐喊“老师好”,老师说“同学们好”,然后坐下来听老师讲课。放学后,我们三五成群哼着老师教的《学习雷锋好榜样》《我爱北京天安门》。
尽管忍饥挨饿,但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我们,脸上满是快乐的笑容。从家里到学校要爬坡走几里山路,特别是冬天下大雪或雨季下大雨,衣着单薄的我们穿着破烂的鞋子,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那份艰苦,现在讲给孩子们听,他们永远不会有半点认同。
进入1990年代,随着生源的流失,在村小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少。乡里的村小撤的撤、并的并。
父亲老了,我陪他回老家看看。父亲提出要去看一眼他当年辛辛苦苦修的学校。站在村小操场,我看见,衰落的村小,空无一人,大门紧锁,里面杂草丛生。父亲的眼眶里充盈着泪水。
新闻推荐
禁烟抗英 办学出书刘汉章:文武双全的英雄将领本地寻访系列③:走进华阳
本地寻访系列③:走进华阳名人名片刘汉章(1789-1878),男,字倬夫,四川华阳(现成都)人。清宣宗道光二十年(1840年),刘汉章被调往广东佛山任同知,诰授正五品。他积极参与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修筑防御工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