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难是网约车新政出台所必然导致的结果。去年12月,北京市交通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北京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要求北京地区网约车司机需本地户籍、车辆需本地车牌,并设置了5个月的过渡期。如今5个月的时限日益临近,滴滴宣布停止对非京牌车辆派单,意味着网约车数量将有一定程度的减少。
外地车牌遭限,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网约车数量减少、运力下降,而后必然导致网约车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在车辆供给减少、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下,网约车提高价格或许是增加运力的不二选择。
外牌网约车作为城市交通运力的必要补充,特别是在出行高峰期及恶劣极端天气情况下,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也为缺少公交车、出租车覆盖的城市末梢区域补充提供了必要的便利出行方式。这样“一刀切”停止对非京牌车辆派单,无疑会加剧打车难的现状。
譬如在北京,五环内是禁止外牌车辆通行的,而在五环、六环以外地区,人们的跨省出行需求较大,在此情况下外牌车辆提供的运力不可小觑。在城市末梢区域,因为网约车的出现,大大挤压了黑车生存的空间。假如禁止外牌网约车,届时人们无车可打,不得已恐怕还得选择黑车;那些被排挤出网约车市场的外牌司机,为了生计或许也会选择去开黑车,这显然是市民和行政执法部门所不愿看到的。
网约车前段时间的“野蛮生长”的确带来了诸多负面问题,规范治理也是势在必行。但是像北京这样对外牌网约车“一刀切”禁止,或许并非最优选择。网约车细则的出台为规范经营服务行为、保障乘客权益、优化城市交通等撑起了一把保护伞,但是网约车发展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方便百姓出行,网约车改革也应以满足群众的需求为根本。就算在同一个城市,不同区域的公共交通覆盖不同,人们的出行方式也不同,在网约车的改革中,在网约车新规的实施中,能否因地制宜、发挥创造性,能否多一些细节性的考虑、人性化的考量,这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记者王优玲)住房城乡建设部29日要求各地持续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重点整治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垄断房源,操纵市场价格等三类违法违规行为。住建部29日举行整顿规范房地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