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智团
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我国的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
3年多以后,四川,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加入到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阵营。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就在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前夕,上海的探索再向前迈了一大步:从今年3月1日起,非特殊用途化妆品进口将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实行“审批改备案”试点,这意味着,国内消费者有望在第一时间用到全球最新上市的化妆品。
四川与上海,一西一东,同处长江经济带上,共饮一江水。“先行者”上海的经验、人才、资本和技术等将给四川带来哪些影响?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邓智团。他曾参与“上海自贸区发展与上海‘四个中心\’和‘科创中心\’联动协同问题研究”等多项上海自贸区相关课题研究。
四川区位优势明显,可独创亮点
四川身处内陆,作为第三批加入到自由贸易试验区阵营的区域,在扩大开放、制度创新方面,是直接复制前两批自贸区的经验,还是具有更多创新空间?
邓智团认为,上海通过3年多的探索,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深水区,探索出来的改革经验中,有一部分可以复制推广,四川完全可以“拿来就用”,减少改革成本。
另一方面,不同区域有不同特色和优势。四川作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交汇点,在融入国家战略中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完全可以根据自身优势独创出属于四川的改革亮点。
事中和事后管理,挑战最大
加入自由贸易试验区阵营后,其管理方式也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四川将构建起事中事后监管体系。而与负面清单管理方式相适应的事中事后监管,正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成果之一。
在邓智团看来,过去,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管理习惯了审批制。将逐步由审批制跨越到了事中事后监管,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转换思维,更需要政府部门做细管理。而这一跨越,他认为将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方面临的最大挑战。
上海优势更容易外溢到四川
在邓智团看来,四川加入自贸区后,与上海自贸区合作的空间巨大。
“无论是走海陆空哪条路,上海与四川都能无障碍抵达。”邓智团说,这种交通的便捷,还为上海管理经验、资本、人才、技术外溢到四川提供了便利。
一方面,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处于开发前期,里面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另一方面,四川也缺乏相应的经验、人才、资本与技术。双方走着同一条开放的国际化道路,可以预见的是,上海的经验、人才、资本和技术完全可能沿着滚滚长江逆流而上,抵达四川,促进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
战略要塞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发展
在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119.99平方公里的区域,位于成都的成都天府新区片区占了90.32平方公里。从功能布局来看,成都天府新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临空经济、口岸服务等产业。
邓智团尤其看好其中的临空经济产业,他说,“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后,将会极大带动服务业的发展,而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和休闲之都的气质势必会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他接着说,加上成都已有的航空产业基础、双流获批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等优势,成都完全具备规划建设国际航空城的条件,延长航空产业链,给当地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他说,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处于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要塞,具备“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交汇点的独特区位优势、传统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多元产业优势以及“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后发开放优势,在中国(四川)自贸区的推动下,将进一步改善成都的投资金融贸易环境,帮助成都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发挥成都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关键节点城市作用。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席秦岭 雷远东
新闻推荐
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后强:四川自贸试验区带来六大红利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效果图。效应四川有了自贸试验区的牌子,价值在哪里?“引发三大效应,”李后强认为,四川自贸试验区势必带来灯塔效应、支点效应和联通效应。活力设立四川自贸试验区,其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