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哉风
近读报章,看到很多老年收藏者上当受骗的报道:湖北一位退休民警花4万元买回的金条、金币、玉器等收藏品,经鉴定全是现代仿品;江苏一位退休大妈花40多万元收藏的金条、十二生肖纪念币等“高档收藏品”,经鉴定也是现代仿品,总价值不过400元。陕西一位老人买“圣旨”等“藏品”遭骗,气病入院而离世。前些时候看某电视台鉴宝栏目,一位花甲老人罄尽一生积蓄而购得一幅著名画家张大千的“真迹”,本以为可以一鸣惊人,却不料被专家现场鉴定为赝品,老人当场色变,血压上升……
为何在收藏领域,“中枪”的多是些老年人?那些骗子和赝品为何独独盯上了老年人而上演了一幕幕“坑爷”的情节呢?
笔者认为,喜欢收藏的老年人之所以屡屡“中枪”,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宅翁”使然。一些老年人尤其是离退休的老年人,平时“宅”在家中,与外界不交流,少沟通,不知道外面的行情,不了解外面的变化,不掌握收藏的走向,自己成了“宅翁”“宅媪”,如此耳不聪目不明,自然对藏市的“坑爷”伎俩不甚了了,上当受骗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是“经验”作怪。一些老年收藏者思想固执,晚年搞收藏完全凭以往的“经验”,拿“老本”作战,对藏市新发生的情况、趋势、现状之类,不闻不问,更不肯接受,总觉得“我吃过的饭比别人吃过的盐都多,走过的路比别人走的桥都多”!殊不知,藏市是瞬息万变的,以唐朝的眼光去瞭望清代的物事,自然是落伍了,“同频共振”、与时俱进也就谈不到了。
三是获知面窄。一些老年收藏者的收藏知识和信息极为有限,仅仅限于电视、书籍等渠道,缺乏“实战”历练,尤其是缺乏作伪技术、赝品的“实物教学”。因此,知识面较窄,信息储量有限,上当受骗时有发生。
四是炫耀虚荣。少数老年收藏者幻想“一夜暴富,一宿成名”,热衷于轰动效应,将收藏视野聚焦于名家名品、重器稀珍,恨不能以收藏一方砚、一瓶瓷、一幅画而名扬九州,声传乡里,博得众人的侧目、惊叹、青睐和仰视!在这种畸形心理的驱使下,贸然出手几率自然就多了起来。
五是贪财心理。这一点虽然不忍启齿,但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有那么一些老年收藏者,总是梦想“捡天漏”“一夜发大财”。殊不知,在日趋健全规范的收藏市场上,像昔日那种“捡天漏”“以百换亿”的事情几无可能,老年收藏者趁早打消这个念头。
老年群体是当下国内收藏领域中不可小视的一股力量。那么,如何才能保持这股力量的旺盛生命力呢?笔者认为,老年收藏群体当从四方面进行素质的提升。
一是校正理念。放平自己的心态,树立起正确的收藏理念:弘扬文明,传承文化,愉悦身心,增长学识。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藏品的利润最大化,站在“钱眼儿”里搞收藏,收藏就失去了意义,更失去了趣味,而沦落为一种生意了。人到老年,名利之心当以淡泊为贵,愉悦身心乃是养生上策,万不可“唯利是藏”。
二是抓紧“充电”。老年人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收藏知识,以弥补自身的知识欠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一边看书一边接近藏品,在学中赏,在学中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从实践中、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才是最宝贵的,也是最有说服力和指导意义的。
三是扩充“触角”。老年收藏者要走出家门,多接触社会,勤与同行沟通,多和同好交流藏品,探讨鉴赏。耳聪才能目明,知彼才握胜券,通过“纵横捭阖”,老年收藏者把自己打造成“千里眼”“顺风耳”“行里通”。
四是慎思慎断。在收藏过程中,老年人因财力有限,且多半是“过河钱”“养老金”,因此在“重金购藏”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万不可一时性急而贸然出手。须知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而老年人是输不起的,无论健康还是财力,抑或是心情。
日暮苍龙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希望老年收藏群体早些健壮、规范、强大起来,不要再让“坑爷”事件给老年收藏者的璀璨暮景蒙上一层阴影了。
新闻推荐
拉动就业3000万 带动税收2000亿马云:应继续为小微企业减税阿里巴巴所代表的新实体经济已成国家新税源地
阿里巴巴所代表的新实体经济已成国家新税源地马云大企业有政府的政策扶持,有各种资源,以贷款为例,只要有银行流水就能拿到。大企业享受了远超于小企业的待遇,享受更多资源,就该承担更多责任,理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