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世界杯将“扩军”为48队,这对于将在2021—2030年里“奋力实现跻身世界强队”中期目标的中国足球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中国足协副主席李毓毅曾表示,在足改两年稳步迈出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后,下一步将为把工作重心从第一阶段转向第二阶段做好充足准备。
而第二阶段的任务也将是要求取得成绩的四大硬指标——“青少年足球人口大幅增加,职业联赛组织和竞赛水平达到亚洲一流,国家男足跻身亚洲前列,女足重返世界一流强队行列”。这个阶段在《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中设定的时间段为2021—2030年,正是涵盖2026世界杯的“扩军年”。
如何顺利完成中期目标?业内人士给出三条建议。
建议一用三大“硬杠杆”去考核落实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认为,足改两年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青训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对于如何把握规律地提升中国足球基础,王健林建议,用三个“硬杠杆”来考核约束——体育设施、足球人口、青少年赛事的体系和举办。
他说:“2026年的机会,还有7~8年,现在抓来得及,就是抓14~15岁的年龄段,那个时候就是出成绩的时候,留给我们的时间是够的,但必须从现在紧抓,大量发现苗子。这三个作为‘硬杠杆\’来考核约束。如果现在开始真抓实干,2026年一定有机会。”
对于场地设施,王健林建议,中国足协要指导各地足协,真正把精力投入到青少年培养上。其中,每个地方要有多少个足球学校、足球场地,特别要作为硬指标来约束各级协会。
对于足球人口,王健林说,中国青少年足球人口只要过了百万,中国足球水平就有机会跻身亚洲一流行列。此外,他建议,从12岁年龄段起步的全国性青少年比赛,也需要成体系地设计和举行。
建议二青训体系要统一理念
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指出,青训两年来取得积极进展,但也存在着“多点开花”、没有统一理念的问题。随着多元化的机构出现,中国足球的青训市场没有统一标准,这边学的是“巴萨理念”,那边请的是“皇马风格”的教练。
他说:“我们当然要引进青训体系,但每个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不一样的。荷兰的、德国的,每个国家的青训体系是根据自身的特点构造起来的。引进中国后,有没有统一的中国化布局?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青年队出国训练,回来后没有建立中国足球自己的体系的原因。”
钟秉枢建议,中国足协要引导“技术走向”,出台相应的大纲和规范文件。他举例,足球强国为什么做得好?他们各个单项组织下面都设有一个技术总监,负责这个项目从上到下的技术问题,国家队的选拔、青训的标准、技术的规范等。中国足球的青训工程也需要这样的体系。
谈到在校园足球领域教育部和中国足协的合作,钟秉枢说,中国足协在技术层面应加强指导,行业协会应统一管理。而且,社会上出现的多元化足球培训机构,必须在中国足协的考核和管理下做好整合,才有可能在不同年龄组、不同渠道上,为提高国家足球水平做出统一贡献。
王健林也建议,中国的青训从根本上还是要靠自己。“最根本的还是国内青训和人口要跟上。没有一个大国的足球运动是靠别国来培养的。”
建议三足球外交或可利用企业资源
阿里体育副总裁李峰认为,作为国际足联合作伙伴,企业有很大的资源,可以为中国足球所用。如果中国足球明确交给企业一个任务,企业一定认真去考虑。
王健林认为,如果足协愿意和企业合作,万达以及盈方与国际足联的合作关系可以为中国足球发展所用。“我们和国际足联也在磋商,除了中国杯,还要给我们未来更大赛事去做。当然如果能为中国足球做事,我们肯定愿意做。”
对于如何让“企业+足协”强强联合、扩大话语权,钟秉枢提出两点建议:输送打破界限的人才进入足联,拉近与有投票权协会的关系。
他说,“脱钩”后的中国足协,作为一个社团组织,更应大规模输送人员到国际足联、亚足联。以前只能从总局和(足管)中心物色人选,现在应广泛寻求有能力的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各种机会输送,提高话语权。另外一个角度,即便人没有进入国际组织,也需要联系、沟通其他协会有投票权的委员、执委,这个是需要大量做工作的。
据新华社巴黎、北京3月31日电
新闻推荐
邓通:汉文帝宠臣,拥有蜀中郡严道的一座铜矿山,自家采矿铸币造钱,有“邓氏钱布天下”之说。文帝崩,景帝立,邓通失宠免官,外放归家,“负债数巨万”,外债过亿,穷得借人家衣服穿,讨饭吃,流落街头,最后“寄死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