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钱欢青尼尔·麦格雷戈唐代墓葬俑
眼下,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正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从大英博物馆800多万件藏品中精选出100件(组)展品,从奥杜威峡谷出土的石质砍砸器到当代人工制品,纵横200万年,横跨五大洲,向观众讲述人类文明的进程。作为全球巡展,“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已经在日本、阿联酋、澳大利亚等地展出。除今年3月至5月在国博展出外,6月至9月该展览还将移师上海博物馆。
这场盛大的“全球化”展览,正是对一本书进行深度开发的结果,这本书就是《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而早在2014年1月,尼尔·麦格雷戈所著的这本《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即由新星出版社引进出版,2016年7月,南京大学出版社又推出了该书的精装典藏版。在书中,尼尔·麦格雷戈娓娓道来,生动而有趣地讲述了100件大英博物馆珍藏文物呈现的世界史。
100件藏品浓缩人类200万年文明史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一书缘起于大英博物馆和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联合推出的一个节目。节目于2010年1月至10月播出,由时任大英博物馆馆长的尼尔·麦格雷戈亲自主持,每周5集、每集15分钟,共100期,用100件大英博物馆的藏品浓缩200万年的人类文明史。一个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博物馆和一个是全球最具声望的广播媒体,二者的合作使得这套节目掀起了一股收听狂潮,创下了1100万人口同时收听的纪录,相当于每5个英国人中就有1个在收听此节目。而在BBC网站上,关于这100件文物的节目下载量达到了2400万次。2010年底,由该系列节目集结而成的图书在英国甫一出版,立即登上了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
要从大英博物馆800多万件藏品中精选出100件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专家们最后选出的100件文物是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或具有深刻意义的物品,其中包括石器时代的工具、埃及的木乃伊内棺、中国的青铜器,以及武器、珠宝、地图、书、绘画等,这些藏品来自五大洲的各个角落,力图“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世界的历史。《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作者尼尔·麦格雷戈在该书序言中说:“这些物品尽可能公平地选自全球不同地区,尽可能多方面地展现那些已被证明切实可行的人类经验,并让我们了解各个社会的全貌,而非只着眼于权贵阶层。由于节目每周播出5次,我们也把这些文物分成5个一组,关注不同的时间段在全球各地所发生的故事:用5件文物分别展现某一时间点上的5种景象。”
选取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来观察整个世界,结果通常出人意科并发人深省,“比如在公元300年前后,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以一种令人疑惑的同步性,统统采用了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具象手法,并开始以人类的形象来表象神祇。这是一种惊人的巧合,虽然我们还不知道究竟为何会如此,但只有这样观察整个世界,才能如此尖锐地提出应被置于讨论核心的历史问题。”对文物的阐述需要丰富而诗意的想象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的作者,是英国著名的艺术史学者尼尔·麦格雷戈,他在2002年至2015年任大英博物馆馆长。如何通过文物讲述有趣的历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尼尔·麦格雷戈认为,“一部理想的历史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本书中的某些章节做到了这一点。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最能清楚表现文字历史与非文字历史不对称的例子也许是库克船长的探险队与澳大利亚土著在植物学湾的第一次相遇。在英国方面,我们对这一特殊的日子有科学记载及船长日志为证,而在澳大利亚方面,他们仅有一面木制盾牌,那是一名男性在初次遭遇枪弹时仓皇丢下的。如果我们想要重构那一天的真实情境,就需要像对待那些文字记录一样,深入而严谨地对这面盾牌进行研究和解读。”
另外,胜利者带来的对历史有意无意的扭曲,也是看清真实历史的一个障碍,“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为了更客观地呈现文物中的历史,《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收集了由大英博物馆各位馆长、管理员及专家组成的团队的看法,也呈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者的分析与研究,并收录了研究类似物品的专业人士的评价,“我们请英国文职机构的领导人评价现存最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行政记录,请现代讽刺作家讨论宗教改革宣传画,请印度尼西亚皮影大师讲述如今皮影表演的内容。这些法官与艺术家,诺贝尔奖得主与宗教领袖,陶瓷工匠、雕塑家与音乐家都极为慷慨,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我们奉献了关于这些物品的深刻洞见。”
在专业解读之外,尼尔·麦格雷戈认为,对文物的阐述还需要“尽可能丰富而诗意的想象”,以便“真正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因此,“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和欣赏是‘通过文物看历史\’的关键,在充足的想象力的帮助下,通过物品讲述的历史比仅靠文字还原的历史更为公正。它能让不同的人群发出自己的声音,尤其是那些远古的先祖”。世界史视野中的中国文物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收录的100件文物中,有多件来自中国的重要文物,其中包括西周康侯簋、春秋时期的铜钟、汉代漆杯,以及著名的《女史箴图》、唐三彩墓葬俑、明代纸币、玉璧等。
以《中国西周康侯簋》一篇的开头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在写作上的生动有趣:“你是否常与逝者共食?这问题听起来奇怪,对中国人来说却仿佛理所当然。至今仍有很多中国人相信,他们去世的家人会在另一个世界注视着他们,赐福或降祸给他们。如果有人去世,他们的随葬品会准备得十分齐全:牙刷、钱、食物、水,如今也许还会加上信用卡和电脑。令人沮丧(又或者安慰)的是,中国人去世后的生活听起来与我们的并无不同。但有一点差别极大:在中国,逝者会获得极大的尊重。一场准备齐全的葬礼仅仅是开始,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为死去的祖先准备盛宴,并与之共享。”在这样的描述中,一件大约作于3000年前的青铜器的历史被描述了出来。这件青铜器上的铭文告诉我们,它的制造者不仅纪念了自己的亡父,作为一名忠实的周人,还纪念了公元前1050年周王的兄弟康侯平定一场商人叛乱的战争,商周间的战争从而得以重现,而它所代表的青铜器制作工艺,“当时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国家能够制作”。当然,如果我们想要获得有关这件西周著名的青铜器情况,还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查得更多的资料,著名学者李学勤就曾通过清华简《系年》对这件青铜器上的铭文有过严谨而精准的研究。据李学勤言,该器“传系1931年出土于河南浚县辛村之卫国墓地,后流散英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的100件藏品按照时间顺序,一直延伸到了现在。比如第99件藏品是2009年发行于阿联酋的信用卡,而第100件藏品则是2010年制造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的太阳能灯具与充电器。据说2010年10月,随着在BBC播出的节目渐入尾声,最后一件物品的选择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英国《卫报》还戏称:“我们即将知道世界是如何终结的了。”一些网友提议将iPad或者肉毒杆菌针作为候选,但最终,第100件物品被确定为来自中国的一套照明设备——包括一盏含单节6伏可充电电池的塑料灯和一小块独立太阳能板。对此,麦格雷戈解释说,太阳能充电器可以解放被束缚的人们,只要接有太阳能,就能连接网络,从而拥有知识。他认为百件物品的压轴之作非这种可以拯救成千上万的人于黑暗、无知和饥饿的太阳能莫属。在这本书结束的时候去追寻和捕捉太阳,其实像是一种文化寻根,因为这个世界每种文化最古老的神话中,都有太阳。在时间的每一个角落,光即生命。
新闻推荐
新华社南京4月1日电(记者朱国亮吴新生)备受社会关注的南京“6·20”宝马车肇事案1日一审开庭,南京市秦淮区法院一审判定,被告人王季进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十一年。2015年6月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