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辛文的家人在磨盘山公墓为辛老扫墓。
刻 在墓碑上的寥寥数语,或记载着逝者最闪光的地方,或概括了其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在成都市磨盘山公墓,四川经济界泰斗辛文教授的墓碑背面刻着两行字:治学求真直言敢谏一腔赤诚为民生;为官务实勤政守廉两袖清风留正气。这是辛文的墓志铭,也是他一生的凝练概括。
时间倒回2011年7月14日,成都北郊殡仪馆一个普通的悼念大厅,四川经济界泰斗辛文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厅内举行。厅外两侧,悬挂着两幅20多米长的挽联,分别写着:治学求真直言敢谏一腔赤诚为民生;为官务实勤政守廉两袖清风留正气。
这副挽联后来被作为墓志铭,镌刻在辛文的墓碑背面。辛文的大女儿辛一华说,当时在选择父亲墓志铭时,有很多备选,之所以确定这副挽联,“是因为这两句话完整、准确地概括了父亲的一生”。
挽联出自时年90岁高龄的四川书画名家刘伯骏之手。刘伯骏与辛文并不相熟,两人只有一面之交。听闻辛文去世,刘伯骏硬撑着病体,写下了这副挽联,从下午三点写到晚上七点。
从13岁在山西老家的村公所担任文书,到81岁突然病倒去世,辛文用68年时间,把人生写成了这段墓志铭。辛文去世后,在一本追忆他的书中,作者写道:“社会需要的所有美好品德,在他的身上都有体现。”
究竟是怎样的人,能够担得起这样高的评价?
3月28日,临近清明节,辛文的两个女儿和女婿到磨盘山公墓,为父亲扫墓。二女儿辛一平仔细擦去墓碑上的灰尘,摆上简单的鲜花,没有香烛、纸钱和鞭炮,就像6年前父亲的葬礼一样,一切从简。
“本来我妈也要来,但她前几天去医院,出来摔了一跤,现在行动不方便,没让她来。”辛一平说。
不过,只要能走得动,辛文的妻子—84岁的黄维都要坚持到丈夫的墓前看看。二女婿闫小明用手机拍下墓旁盛开的樱花,“妈妈让我们拍回去给她看看”。
平日里,辛一平和母亲住在一起,照顾她的生活起居。“我妈到现在还走不出来,精神状态也大不如前。”
辛文和黄维,一起生活了57年,老伴突然离世,黄维的世界一下空了。辛文曾答应过黄维,“要永远相伴,要活到一百岁,照顾你一辈子。”辛文去世后,黄维在写给他的信中,开头便写着:辛文,我最爱最亲最依恋的人。
1954年,在当时的川北行署,辛文和黄维找同事们凑了40块钱结了婚。此后的半个多世纪,辛文和黄维,风雨相伴,不离不弃。对妻子的感激,难以言表,辛文就对孙辈们说,“是你们的外婆收留了我。”
辛文去世前的很多年,黄维就把帮丈夫查资料、剪材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多年来已经成为改不掉的习惯。直到现在,黄维每天早上6点起床,看完所有报纸,依然会把有价值的资料剪下来,贴在剪报本上。
辛文最为人熟知的,并非当过多大的官,而是以学者身份,对四川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
上世纪80年代,辛文与刘茂才、林凌等人同为四川经济界泰斗级人物。辛文去世后,四川省社科院前院长刘茂才送上挽联:辛苦辛劳辛勤为民尽瘁,文风文采文言永留人间。刘茂才把辛文比作四川经济的百科全书,“辛文的逝世,一本四川经济大百科全书永远合上了。”
辛文是成渝经济区构想的最早提出者,是坚定的改革派。“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再过一百年成都也还是以前的成都。”
几十年来,四川几乎每个重大经济决策,都有他的身影。
然而,自1958年起,先后担任四川财经学院、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的辛文,只上过三年小学。“严格讲,我上的不是小学,只是学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而且是以树枝为笔,土地为纸。”
实现蜕变,全靠自学。“四川省曾表扬过三个自学成才的人,他是其中之一”。靠自学成为经济泰斗,辛文花费了多少心血,外人很难想象。“他最后脑溢血去世,就是因为用脑过度,每天都在写东西。”辛一平说。
辛文有过几任秘书,但大小会议的讲话稿、需要起草的文件,从不让秘书代笔,全由自己手书。辛一平说,父亲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买书、读书。在家里,父亲的近两万册藏书装满了几间房。
辛文去世后,辛一华、辛一平姐妹到父亲的办公室收拾遗物。一间不小的屋子里,堆满了书籍、杂志、材料和手稿,她们只搬了一堆纸回家。“他的办公室里一分钱、一瓶酒,一点私人物品都没有。”
其实,凭借自己的职位和资历,如果想谋取私利,对辛文来说,是再容易不过的事。当时,很多企业老总想请辛文当顾问,甚至直接赠送原始股、送钱,他一律拒绝。不过,只要有企业找他帮忙出谋划策,来者不拒。
当年,刘永好曾提出,聘请辛文正式担任“顾问”。辛文回答,“有什么问题你都可以找我,我可以帮你策划,但我不能当企业顾问,因为当了顾问就不再客观。”
“我们几个子女找工作,他从来不管,包括孙辈,他在世时,有个孙女婿没有固定工作,想让他帮忙,都坚决不许。”辛一平说,父亲从来都不帮自己人,只帮外人。
有时女儿给辛文买了新衣服,他第二天就寄回山西老家;老家有乡下的后生读书,他经常资助。“他不会把自己的钱当回事,在市场上买农民的东西,说多少就是多少,明知道买贵了,但他说农民不容易,宁愿多给点。”
就连对自己的老伴,辛文也不许开先例。“他的医疗卡可以拿很多药,从来不会给家里人用,我妈都不能用。”辛一平说,如果妈妈需要用药,爸爸自己跑到街上买,也不会用自己的医疗卡。
这就是辛文,一个简洁朴实的父亲,一个奉献而不计较的学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这是老友们对辛文的共同评价。
辛文
1931~2011,山西省石楼县人,1931年1月生,1944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经济师、教授。四川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特约研究员。四川省政协第六届、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原副主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莉华)3月31日至4月1日,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孙强率省政府督查组来广,就广安市“放管服”改革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市委常委、副市长徐志文出席会议并汇报相关工作,副市长王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