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中山大学南校区及东校区近日发布“限外令”,原则上除教师、学生以及校友、工作人员外,其他人士不得入内。校方表示,此举是为了保证广大师生教学及生活安全。(4月11日《新快报》)
实施“限外”措施的大学并非只有中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也各有侧重地采取过一定的“限外”“限客”之举,每一次基本都会引发热议:大学校园到底要清静,还是要开放?这个问题,并不是非A即B、非B即A的问题,我们需要正反两面看、辩证审视之。
大学发布“限外令”其实有其合理之处。高校毕竟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和创造科研成果的地方,不是旅游胜地。比如在中大,校园人流很大,周末更是人满为患,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玩,草地上甚至没有一点空位,非常吵闹。据说近期就发生过外来人员进入中大冲击课堂,严重干扰教学秩序,影响师生安全的事件。可见,其发布“限外令”,是保障师生安全、正常教学秩序、营造良好的宜教宜学环境的需要。
从社会人士角度看,他们也有进入大学校园参观休闲游览的需求。因为高校社会的知识源泉和思想高地,具有服务社会、回馈社会、教化民众的职能和责任。何况一些知名学府早已成为著名旅游景点,像“北枕珠江南面市,东友白鹭西朋凰。东西南北千层树,谁识其中是学堂”的百年中山大学,古色古香,历史厚重,就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穿越感,应该让更多人欣赏到。如此一来,知名学府的文化氛围、人文精神,对人们思想的激发与净化,将是难以估量的。
那么,大学校园到底要清静还是要开放,似乎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形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非也。“限外令”不用“一刀切”,矛盾就迎刃而解。比如,在人流量大的平时或周末不用完全限制外人进入,可采取预约和检查身份证的形式,适量控制人流;校园的道路、操场、运动场可以向公众开放,教学楼、科研楼、宿舍楼、图书馆等则可严格限制;对进入校园者禁止大声喧哗、嬉戏打闹、践踏草坪、衣衫不整。如此既能保证高校开放,又能避免扰乱秩序。
高校对外开放,应该探索更多治理好思路。如清华大学规定:校园参观时间为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及学校寒暑假期间的每日上午八点半到十一点半、下午一点半到四点半;正常工作日不对外开放参观,学校内有重要活动时暂停开放参观;在校园开放的规定时间内,团体参观须提前3至15天网上预约,参观路线也有明确规定,其他区域不对外开放。而“一刀切”地限外,只会暴露管理水平不足。
新闻推荐
《撂地儿》方继孝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方继孝是一位老北京,他收集整理出了40位身怀绝技的天桥老艺人及所涉及的民间技艺,集中呈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天桥老艺人的群像,以及那个年代的社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