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院一号难求,大医院人满为患;相反,小医院、基层医院门可罗雀。问题如何破解?按照中央、省、市的安排部署,东兴区全面推进实施“分级诊疗”制度。两年来,这一制度是如何在东兴区落地生根的,成效如何?基层老百姓的反响如何?
◇记者韦小梅文/图
家门口看病节约时间和费用
3月29日,正值郭北镇逢场。上午9时许,郭北中心卫生院迎来了当天门诊的第一个高峰期。
住院部过道上,亢家村1组村民邱朝先正在输液,当天是她从村卫生室转到郭北中心卫生院的第三天,咳嗽已经明显好转。
为什么不是直接到城里的大医院看病?邱朝先脱口而出:“很麻烦,不划算,没必要!”邱朝先解释说,第一,她家住在亢家村,离城区较远,且没有直达城里大医院的客车,若要到城里看病得转几趟车,很麻烦;第二,城里医院报销比例低,起付高,不划算;第三,亢家村是贫困村,新建的村卫生室条件很好,也配有村医,像她这样的小病去大医院没必要。
住院部病房里,患者陈喜文热情接受记者采访。当得知他患有白血病,且定期来卫生院治疗时,记者有些诧异。白血病是大病,为什么不到大医院治疗?陈喜文告诉记者,他之前在大医院接受治疗,后来病情稳定了,就转回镇上的卫生院。提起近年来乡镇卫生院的变化,陈喜文直言;“热情周到,诊断准确,小病基本上看得好。”
自东兴区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以来,辖区病人逐渐分流,乡镇中心卫生院门诊和住院诊疗量增加。
以郭北中心卫生院为例,据该院院长马强透露,2016年,由下级村卫生室转到郭北中心卫生院的患者有44人次,由郭北中心卫生院转到上级医院的患者314人次,由上级医院转到郭北中心卫生院的患者有4人次。
提升服务质量用制度惠民利民
当前,“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模式在东兴区已经逐步形成。
两年来,东兴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效整合了全区医疗卫生资源,组建了东兴区区域医疗联合体,两个区级医院机构作为牵头单位与26个乡镇卫生院、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所民营医院均签署了双向转诊协议。
制定了双向转诊工作制度及流程图,为患者双向转诊开通了绿色通道,减轻了病人的就医成本。
多次组织全区各医疗机构人员进行培训,重点加强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培训和业务指导,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制作了相关宣传资料、展板,利用宣传栏、橱窗及影像资料向就诊群众进行分级诊疗相关政策宣传。
据了解,按照“分级诊疗”相关政策,东兴区新农合参合群众就医时,应做到基层首诊。因病情需要由下级定点医院出具转院证明,转入上级定点医院治疗的患者,住院起付线仅计差额部分;病情缓解后,经上级定点医院出具转院证明,转入下级定点医院康复治疗的患者,不再计算起付线。定点医院内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按规定的比例分别予以补偿。
同时,东兴区着力提升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让基层医院“接得住”病人。例如,郭北中心卫生院,早在去年就聘请了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近40年的副主任医师吴平西到卫生院坐诊。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淘汰散装中药,统一采购袋装中药,进一步提高中药质量;另一方面,建立中医馆,配齐相关设施设备,进一步发挥中医在住院部的作用。2016年全院接收门诊患者21667人次,接收住院患者2362人次,较往年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放眼全区,2016年,全区共接诊分级诊疗病人6596人次,优质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明显提升。
下一步,东兴区将继续结合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分级诊疗服务能力,构建更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让改革的成果充分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新闻推荐
2017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分会场暨德昌县桑椹樱桃畅享季开幕
4月6日,由四川省林业厅主办,四川省生态旅游协会、凉山州林业局、凉山州旅游发展委员会协办,中共德昌县委、德昌县人民政府承办,成都纵横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生态旅游网、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