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刘蕊
4月10日,甜城晴空万里,春风摇曳,绿叶清新。坐在办公室里的周昭荣打开电脑,便看到电脑屏幕上之前和父母的一张合影。停顿了几秒,周昭荣感叹道:“那时的父母虽然已有白发,但身体健康。时光匆匆,转眼母亲已逝,而我也是60岁的人了。”
再看到母亲的模样,周昭荣又想起了好多儿时旧事。“我的母亲勤劳节俭、善良朴实、关爱家人……我的父亲爱岗敬业、清廉奉公……”说起父母的优点,周昭荣充满敬意。他说,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让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养成了好的习惯,传承着周家的好家风。
■母亲:善良朴实,关爱家人
2012年8月10日晚,周昭荣回了一趟家。这一天,是他的母亲去世后的第30天,92岁的父亲周富成组织全家开了一次特殊的家庭会议。
“这段日子我病了,你们都对我很好,轮流照顾我,我很感动。过去,我生病是你们母亲照顾我。她是你们的好母亲,一辈子只关心他人,不关心自己,对你们五姊妹一视同仁……”听父亲说到这里,周昭荣和其他四个姊妹未语泪先流。
父亲说的那些话,周昭荣儿时就已经体会到了。“我在家中排行老二,也是唯一的儿子,但母亲从来不会偏袒我,而是教我们要互相帮助,和谐相处。”周昭荣记得,在困难年代,每天负责煮饭的母亲,从来都是最后一个上桌的。上桌后,也很少夹菜。“她总是自己饿着,让子女能够吃饱一点。”
改革开放以后,家庭条件好了,周昭荣的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儿孙,逢年过节,通知大家回家吃饭,如果有一人中午没到,她都会留下没动过的菜,留到儿孙晚上吃。
母亲对家人的爱,深深影响了5个儿女和大家庭的团结和谐。“我第一次穿的双排扣西装,就是我的姐姐妹妹们凑钱给我买的。”周昭荣说,一直以来,家中每到节日便会团聚在一起,大事小事也是互相帮助。
■父亲:爱岗敬业,廉洁奉公
“我的父亲生于安岳(原内江市安岳县),11岁时走路到内江城里学艺,后来成为了制鞋厂的厂长。”周昭荣记得,小的时候,他放学回家放下书包,就要打鞋底挣钱填补家用。夜里,周昭荣还会来到街上路灯下继续打鞋底,常常打得双手起泡。
周昭荣坦言,自己的父亲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在工作中却是勇于创新、刻苦努力的标兵,改进技术提高生产力,主动帮助工友,曾被评为过四川省劳动模范。
1981年,内江市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周昭荣家也被洪水淹了。“可是父亲为了保护鞋厂的财产,一直在厂里。”即便时隔多年,再说起这件事时,周昭荣依然对父亲肃然起敬。
除了爱岗敬业外,父亲的廉洁奉公也是周昭荣学习的榜样。“我有三个妹妹曾在父亲当厂长的鞋厂里工作,但父亲从来都是一视同仁,绝不搞特殊化。”周昭荣记得,曾有一个妹妹上班迟到,父亲也按照规定严厉批评了她。“父亲说,作为厂长的女儿更应该带头遵守纪律”。
后来,周昭荣参加工作,慢慢成长为一名干部。“父亲常常告诫我,当了干部更要廉洁清正,要对得起党,对得起老百姓。”在父亲的谆谆教诲下,周昭荣时刻以此警醒自己,还获得了市中区首届十佳干部的称号。
■传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直以来父母用言传身教来告诉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应该怎样处事。”周昭荣说,他认为家风是有字的,也是无字的。通过父母的榜样作用,更能利于家庭成员接受。
有了自己的家庭、孩子后,周昭荣也对孩子言传身教。无论是在勤劳节俭、善良朴实方面,还是爱岗敬业、廉洁奉公方面,周昭荣都用实际行动给儿子树立了榜样。
“我的儿子参加工作10多年了,在卫生疾控战线上做了不少努力。”周昭荣说,2008年,刚参加工作3年的儿子,在得知汶川地震后,曾前往灾区救灾。伴随着余震,周昭荣和妻子虽然担心儿子,但还是觉得“吃点苦与灾区人民的健康相比,肯定是灾区人民的健康更重要”。
在周昭荣看来,家风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最亲近的老师,所以我们作父母的应该成为榜样。”周昭荣说,好的家风,可以带动民风。只有家庭好了,社会、国家才会好。
新闻推荐
果桑枝下采桑忙在永红村2社的果桑林里,村民杨友珍正忙着摘桑椹,只见她腰间斜挎一小桶,双手麻利而温柔地摘下枝头已紫得发黑的桑椹,放进桶里。杨友珍告诉记者,桑椹在十天前已陆续成熟,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