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迅速成为文化热点,并在年轻人的朋友圈里刷屏,连编剧和导演都没有想到。一部反腐剧,开播不到半个月,能成为年轻人聊天的必备谈资,甚至架起了不同年龄层次观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可谓十分罕见。《人民的名义》之所以能击中一颗颗年轻的心,原因之一是它在反腐的主题下,培养和凝聚着一种重塑未来社会生态的基本共识。
年轻人对这部剧的关注令人意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在一个以年轻观众为主要对象的电视频道首播,“烧脑”的剧情、丰富的细节不逊色于美剧,再加上“大尺度”还原现实的情节和台词,种种设定让年轻人很难绕开这部剧。
年轻人交往的需要,直接推动了这部剧走红。以至于有人说:不看《人民的名义》,已经没法跟人聊天了。从达康书记的表情包到以各种人物搭档偏好为分类的“粉丝团”,年轻人通过剧作细节的标签化,分享和巩固着自身的价值观念。这种分享甚至超越年龄层,成为年轻人与父母长辈、领导上司之间沟通的一个契机。反腐作为转型期的一个焦点话题,成为代际间的价值观念交流的桥梁。
好的剧作终了都要给观众一个“心理出口”,《人民的名义》把出口放在了年轻的检察官侯亮平身上。这名检察官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反腐大案,最终看到了收拾世道人心、重建社会生态的希望。认可剧中不断提到的重塑政治生态的宣示,也就不难认同潜藏的重建社会生态的呼吁。朋友圈里年轻人转发表情包,表达“守护达康书记的GDP”的意愿,其实也是对人尽其才、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环境的向往。透过一部被热捧的反腐剧,或许可以更细致地体察年轻观众的价值诉求。供不应求的“爆款”剧,既是价值观的共振,也包含了年轻人对未来的憧憬。 (杨绍功)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记者从11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交办会上了解到,今年大会期间代表们共提出建议8360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古小玉说,今年代表建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