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受辛无道,武王姬发伐之,商起七十万兵欲拒,或不至,或至又阵前倒戈,武王收编陈兵孟津,决战牧野,围猎朝歌,火焚鹿台,受辛燃死,姬发立周平治天下,遂颁定历法,编制二十四节气,将“三月节”改谓“清明节”,礼制扫墓祭祖,悼念先人。此习俗既循天地气象法则,又扬仁慈爱民之政,已历3000多年,至今九州大地依然盛风懿行。至东周惠王(姬阆)春秋时期,又定清明节前两天为“寒食节”(又称冷节、禁烟节),祭制此日不起火烧食,以冷品熟食拜祀先人,寄托无尽哀思以为至孝。
关于寒食节之起源,华夏民族流传最为广泛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士甘焚火不公侯”的介子推。典见《东周列国志·骊姬乱晋篇》:公元前655年,晋公子重耳遭后母骊姬陷害,介子推及诸臣随同流亡国外,奔狄、蒲、翟毋纳,走卫、曹、齐、郑、楚、越俱不礼焉。历尽困厄艰辛,经十余国,时十九年。又见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十·子推割股篇》:“晋文公重耳亡……途无粮,馁不能行。子推割股(大腿)肉煮以食文公,然则可走。”后宋礼之,终秦助之,重耳立之,为春秋五霸称尊之一晋文公。重耳归晋,厚奖嘉掖囧途贤臣,独介子推耻于表功言禄,携母隐居绵山(今山西晋中介休市东南)荒野密林深丛中。文公悉,旋奔至,以火焚林,欲引介子推出,林火三日始息,介子推及母抱硕柳燔亡。文公见此深悔,甚恶烟火,则定当日为“寒食节”,绵山称介山,此地谓介休,建庙造寺尊祀。
今日绵山旅游度假风景区内之足下亭,相传为晋文公当年仰盼介子推出山之站立处;哀号坡则是晋文公祭拜介子推之址。另介公庙、介公岭、子母柏、栖贤谷及思烟台都与介子推有关。故古人就留下了“绵山之名非介子推无以显,介子推之节非绵山无以彰”之语。溯源“寒食节”之习俗,起春秋经战国、先秦,历汉、三国、晋、南北朝、隋不绝,又至唐、宋愈加兴盛。寒食节事略,在《诗经》、《左传》和《史记》中均有载。从唐、宋诗词中可见,东周至隋过寒食节;唐、宋既过寒食节又过清明节;元、明、清、民国迄至今均过清明节。此因于寒食节与清明节的时间十分接近,久而久之,二者相混交融起来有关,寒食节最终被包容到清明节之内了。但致祭扫墓礼制及拜祀供品成式仍袭古风,乃万里秋千习俗皆同也。
古代诗人兴盛清明节书寒食诗,特别是唐诗中用寒食、禁火、冷品、熟食、钻火、取火、新火、赐火的词语甚丰,且诗中人事皆入典。如王昌龄《寒食》之“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西见子推庙,空为人所怜。”诗文风味清隽意蕴,遂将阅读者的思绪旋转到深邃的太古时空之古风民俗中。杜甫《熟食日示宗文宗武》之“连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诗示两儿,心蕴祖先,外途远羁,应节当归,意又未尽,伏注“秦人呼寒食为熟食也”以叮咛。诗圣又在《清明二首》中云:“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旋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意隐籍宅归人天清地明至,钻、木、烟、火纷临新节中。可见,亲人团聚,齐拜祖先,当承孝悌永存于天地之间之哲义也。《唐辇下发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和韦庄《长安清明》“内宫初赐清明火”之句中“近臣”、“内宫初赐”则蕴藏特权显现在生活的享受上。与元稹诗反顾赋意,乃异曲同工,蕴藉而巧好,应同等为古代讽刺诗之佳作。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这是一首明扬实抑、籍汉讽唐的诗。“春城”影“御柳”,“东风”漾“飞花”,“飞花”连“柳斜”,“寒食”接“蜡烛”,“传烛”引“五侯家”,“五侯家”逼《梁冀乱汉》典出。东汉桓帝十五岁登基并不执政,梁太后临朝主事并立其妹梁氏为帝后。梁翼凭大将军威并倚大国舅势,专擅权柄二十载,倾挟当朝,天子拱手,不得与政。帝不平之,诏集中常侍单超、徐璜、黄门令具瑗,小黄门左悺、唐衡,定议诛之。遂聚剑戟虎贲军3000多人共围冀第,收大将军印授。自冀与妻孙氏起,冀一门前后七侯、三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为卿、将、尹、校57人及梁氏、孙氏九族,无论少长尽诛弃市。收冀财富,合银三十余亿两,充国之用,散其苑圃以业穷民,旋减天下租税之半,此举万民称庆。同日齐封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为五侯。
韩翃诗蕴,虚扬汉典,意讽唐政,开元之后,自玄宗、肃宗、代宗以来恃宠弄权的宦官,导致唐由此而衰矣。近日喜览近人弘一(慧灯)上人书法:“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热闹场中人向前我往后。”可见泱泱华夏,九壤齐合,古典蕴哲,千古流畅,万世流芳。
权当清明寒食古风之诗路花雨吧。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记者徐博季小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11日说,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其中2016年回国43.25万人,再创新高。汤涛是在11日召开的2017年留学人员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