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城乡距离、发展乡村经济……一场围绕乡村建设的新“上山下乡”热潮正势如破竹地席卷而来。
就在这个春天,到乡村踏青赏花成了一种潮流、一种生产力。在德阳,大气磅礴的凯江大回湾尤其耀眼,引无数人纷至沓来欣赏美景,甚至不惜动用“无人机”航拍;恍若仙境的中江太安桃花谷也让不少游客、媒体慕名而来
……
对于没有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利用的乡村来说,乡村旅游火爆的出现,仿佛成了农村建设的“新大陆”。
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差距。乡村旅游红火的背后也有“成长的烦恼”——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服务水平欠缺,经营模式同质化严重
……
有人担忧,过度强调旅游业的发展,会不会让乡村旅游进入“野蛮生长”的时代?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乡村并未被完全纳入现代文明的规划,而乡村农民却被裹挟进城市和工业文明的洪流中。
新农村建设,究竟什么才是正道?怎样才能找到传统乡村与时代发展的共生之路?
本月初,T39创意园内,一场关于新时代乡村众创、乡村建设的头脑风暴,在德阳一群文创精英人士中展开。
洱海“刮骨疗伤”的启示
当逐渐衰落的乡村成为新的热土,大规模的新“上山下乡”运动已势不可挡,各地的“乡建”更是如火如荼地开展。乡村建设践行者、大理新青年旅舍掌柜何军,在探讨沙龙上,介绍了环洱海“乡建”目前面临的窘境。
近期,史上最严洱海治理令出台。洱海沿岸客栈餐饮集体关停,数万人面临失业前景,众多外来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这种一刀切治理环境和整治乡村的做法,也引发两种不同的声音。
有人认为,洱海以最严“刮骨疗伤”的方式让客栈餐饮终结了“野蛮生长”的时代;也有专家提出,表面上这是环境生态和经济过快发展发生了冲突,内里却暴露出今日中国乡村治理的诸多问题。认为洱海这场变故,对于正在兴起的新“上山下乡”热潮和乡村社会治理具有深远的影响。
“如果一个乡村主要由商业主导和塑造,势必造成乡村关系的势利化和庸俗化。重商主义也使得乡村建设往往以经济发展和就业为衡量,急于求成,缺乏系统的方法和观念,缺乏对资本逐利冲动的节制。”何军认为。
乡村旅游的风靡与跟风
当生态旅游与美丽乡村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很多人突然意识到,如今的农村与农业值得被重新发现。于是,旅游成了乡村建设跟风模仿的“模板”。
何军认为,这样过度强调发展乡村旅游,导致各乡村竞相争抢有限的游客资源,不仅不能互利,反而容易出现恶性竞争。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袁昕也认为,发展旅游并不是乡村建设的“万能钥匙”,产业才是最重要的。他表示,有原生产业的小镇,基于原有的产业打造特色小镇推动乡村发展相对更容易,其中也离不开产业的升级创新。就没有产业可言的小镇,必须利用自己所特有的特色空间环境,去吸引具备资源和产业的人进来,以“人”带入产业。
简而言之,乡村建设应“量体裁衣”、各展所长。在这场沙龙上,部分本地乡镇代表也分享了自己的发展思路。广汉市高坪镇想通过历史文化传承打造川西特色旅游,也希望通过现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深加工技术打造农产品电子商务基地。罗江县新盛镇正计划打造一个“乡愁记忆公园”,也成为成德绵地区市民寻找乡愁足迹的地方。旌阳区双东镇则想打造“旌城后花园”。
就各个乡镇的发展思路,与会的政界、文化届人士也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和点评。他们认为高坪镇的电商小镇还是有些名气,其实可以做得更好、做透,而走文化旅游这条路相对较为艰难。而罗江新盛可以抓住“绿色共享”这个点好好发展。拥有凯江大回湾美景的双东,可以联合罗江、中江的凯江段风光一起整体包装营销,打造成“德阳的观景台”。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色,乡村也一样,抓住自己最好的一点去展现给世人才是最明智的。”与会的政界人士点评道。
关于乡村走向文明形态的探讨
如何激活乡村的价值,让新农村历久弥新?
“不能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要让他们成为重要的参与者。”呀买集团CEO曾严和远大集团可建成都事务所总经理许世军的想法不谋而合。许世军认为,有机农业是乡村的天然优势,也是其核心竞争力,乡村可以根据自己的地方特产来发展产业,让农民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有乡村建设业内人士表示,乡村建设就应该从文化和农业的角度去构建新的农乡经济体系,深度发掘乡土文化的独特优势,树立村民的信心,而不是一味追赶城市发展的脚步。也有专家认为,最真实的乡村复兴应是农村生活的现代化、生态化和情趣化,是让健康、文明、发达、自尊走进农村。
何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乡村的真正吸引力,在于能否构建出新的文明生活形态——融合共享、互助互利、共生善治。
未来的中国乡村,应该百业复兴、和谐文明,充满旺盛的创造力,充满发展的各种可能。乡村建设,归根结底,是借此发展出新的乡村文明形态。 本报记者 王珊珊
新闻推荐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作者:余光中、林清玄、白先勇等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这是一本关于“孤独”的散文集,收录了余光中、林清玄、白先勇、刘克襄、马家辉、朱天衣等知名作家的散文作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