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春风化雨润心田

来源:各界导报 2017-04-13 06:03   https://www.yybnet.net/
 ——读张书省新作《雨润长安春》

□董治顺

这是跟砖头似的一本书,开本大,页码多,掂起来沉沉的,很有些分量,去年年底刚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内容以散文为主,附有20余首诗作。正好,我对散文素有偏爱,一篇一篇,独立成章,就像鉴赏折子戏,精短,轻松,好记,不用费神。将近50万字,没花多少时日便读完了。若春风化雨,沁人心田。作者乃张书省先生。

我与他相知相交,是先读其文,后识其人。他从大学毕业,先留校教书,后来当记者,后来到行政部门做宣传处长,最后从电视台副台长的位子上退休。不论在哪个岗位,和业务有关也好,无关也好,笔杆子始终没丢过,隔三岔五总能从报刊上看到他的文章。在此之前,他已出了好几本集子,常惹得我眼红、嫉妒。

收入这本集子的110多篇散文,比他以前的文章,视角则更宽一些,思维更深一些,文笔更老到更优美一些。他取材很广,政治、历史、人物、亲情、景观、花鸟,几乎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有独到的见地、韵味,庄重又不失轻松,翔实而富有遐想,论理则饱含真情。阅读过程,心随文走,身在其中,令人感叹感慨,不忍释卷。

善于小中见大,平中见山见峰。在常人看来,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司空见惯的小事,或一句话、一棵树、一首歌、一场梦,或一张贺卡、一枚邮票、一只小鸟、一片落叶,他却视之为宝,信手拈来,成为创作的资源,再“小题大做"一番,就变成了一篇篇有情有理有滋有味的美文。这样的例子很多。最出彩的,当属一篇题为《王岐山说:“还早呢!"》的文章。说是在一次团拜会上,大家围着王岐山,齐声力挺他大力反腐时,他笑着说了一句:“还早呢!"就这么简明扼要的三个字,书省紧紧揪住不放,美美地遐想发挥了一通,为这句“还早呢"做了精辟注释,一连讲了四层意思:其一,还早呢,是好戏才开始,才拉开序幕;其二,还早呢,是好戏会继续演下去,大伙儿等着瞧吧;其三,还早呢,是说话人自己,自然也代表着中央的信心充沛和决心十足;最后,还早呢,让聆听着的人,自然也让国人对国家民族的未来满怀希望!

这是党的十八大开过不久的事,现在回头看看中央反腐的力度实效,举国点赞,世界瞩目,再想想这三个字的寓意,你不得不佩服王岐山的远见和决心,也不得不佩服“借题发挥"的张书省先生的眼力和预见。如果不留心,不深思,没有“小中见大"的眼光,没有“见微知著"的先见之明,不可能发现这样的亮点,得出这样的结论,也就不会写出这样的文字!

善于运用史料,注重知识含量。有人把读文学作品当成一种休闲、消遣、愉悦,我不完全赞同。巴金老人说过:什么是文学?文学就是教人学好。我以为,教人学好的含义,一个是提升人的道德境界,一个是增加人的知识学问。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诚如大文豪苏轼所言:“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省写文章,尤其是写政治、写历史、写伟人名人,对事件的背景、经过、时间、结局,会做出翔实细致的交代。读过之后,不仅得到了精神享受,而且清楚了彼人彼事的根根梢梢、来龙去脉,以加深理解,留下烙印。诸如《许志行与毛泽东》《〈松花江上〉的张寒晖后事》《雷锋今年七十三》《八百壮士黄河情》《班固激情修〈汉书〉》《狄仁杰的糊涂一时》《孟尝君那点“大度"》等等。以《毛泽东的“窑洞对"和教子经》为例,该文记述了1945年毛主席和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在延安窑洞的一席对话,内容是讨论一个政权如何防止由兴变衰、由存到亡的大事,写得详细而生动。时至今日,依然对我们怎样巩固政权,使无数先烈用生命鲜血换来的红色江山得以长治久安、代代相传,仍有着深远的意义。

善于举重若轻,不乏调皮幽默。当今社会,人们为求富求职求学求医求爱求房求车求公平求蓝天求完美,常处于一种紧张、重压乃至焦虑浮躁的状态,劳神费思,身心俱疲。把心上那根弦松一松,幽默一把,开怀畅笑一番,是很必要很有益的。据说,这样可以使人的大脑分泌多巴胺等“益性激素",促使人体各个机能互相协调、平衡,延年益寿。而文学作品与公文及理论文章的一个区别,就在于有着寓教于乐的功能,人们不光能从中受到教益,还可获得快乐,松弛神经,以至乐而忘忧。

书中这样的文章不是很多,这大概跟作者的性格有关,但时不时也会“乐"你一下。比如写一些地方的婚嫁习俗,总是男方花大价钱,只出不入,女方则坐收银两,只进不出时,他便趁机调皮了一回,说这好比养女儿是开招商银行,招财进宝,生儿子则是个建设银行,没完没了地投资。贴切形象,过目不忘。更逗人发笑的,是写作家贾平凹的笑话。一篇叫《学友贾平凹》,一篇叫《写平凹的半篇文章》。文章写道:“坊间有言,平凹极啬,别说向他求字之难,连尿泡尿他也要去尿了一块冲。"这号事,作者曾亲目所见,举座皆笑,唯书省不以此为啬,而誉此为节俭、美德。并因此件小事、小笑话,引出了一番关乎生态建设、人类生存的大道理,“以平凹之豪,买一水库水似也不眨一眼,岂一尿之水乎?!……因为今日之地球,多少亿年的地下水,竟被人类抽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少,唯靠雨水得以生存。水是人类的命根!"

读先生之作,学识、愉悦两者俱得,不亦乐哉快哉!

新闻推荐

吹面不寒杨柳风? 杨柳还是别加风了……

四月,桃红柳绿、春色撩人。在文人骚客眼里,充满诗情画意。尤其是杨柳,更是古代文人、漂泊游子、闺中女子表达离愁别绪、寄托哀思的信物。读着这些千古绝句,你会觉得最美不过是春天。然而,当铺天盖地的...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春风化雨润心田)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