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覃平(成都)
成都奉思学堂始于清末,系叶氏家族从私塾改办的私立学校,“民国”时称奉思小学。1950年代,奉思小学改归公家经营,因所在地街名改称上北打金街小学,之后再改称红星中路小学。1990年代,红星中路变为繁华商圈,小学被裁撤,今已不存。不过,奉思小学办学时间近百年,根深叶茂,恩泽世间,难以忘怀。
清初,历经多年战乱,四川变成废墟瓦砾,依靠湖广等地移民而重建,即所谓“湖广填四川”。叶家始祖叶必琅从粤东嘉应州(今梅州市梅县区)辗转来到成都,后世支派繁衍,遂分数房,分布在合川、广安、双流及犍为等地。道光年间,叶家各支派首人聚集成都,在上打金街建总祠堂,名之奉思堂,“奉先人,思孝悌。”外人俗称叶家祠。
叶家祠是四进两堂的大祠堂,坐北朝南,逐渐增高。前一堂地势低,建构宏大,供有入蜀一世祖叶必琅及夫人叶钟氏的神位;后一堂地势高,建构稍次,但面积较广,供有嘉应叶氏历代高祖及入川叶氏各分支昭穆考妣的神位,悬有“作孝作忠华国,文章荣锦绣;克勤克俭齐家,事业重田桑”对联。
耕读兴家是叶家族人的家风。叶氏族人用族产在祠堂办私塾,本族子弟免费就学,族外子弟交少量粮食也可附读,有教无类嘛。
清末,政府讲新政、办新学,传播近代知识。叶家先辈顺应潮流,将私塾改为学堂,取名奉思学堂,采用新课本,传授新知识,教育弟子,影响颇广。傅崇矩《成都通览》特别记载,将“叶氏崇(奉)实学堂”列入“自立学堂”首位。
进入“民国”,奉思学堂规模扩大,建成完小——奉思小学,在校生一度达300多人,是当时成都规模较大的私立小学,任课老师多为叶氏族人。
有学者回忆,奉思学堂除培养出众多名师、散布成都各校外,还有两大特点:一是重视传统,强调励志。教室内外皆悬挂木牌,镌刻诸如“开卷有益”、“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箴训格言,学生触目即见,烂熟于心,潜移默化。二是倡导节俭。学校办“小银行”,学生人手一存折,存入零花钱,集腋成裘,期末支取,移作他用,培养学生的节约习惯。
1959年秋,我进入上北打金街小学读书,幸运地接受了叶家“式”、“乃”字辈各老师的施教,受惠匪浅。50多年过去了,至今历历在目。2016年,小学同学聚会,有同学藉“上北打金街小学”建微信群保持联络,追忆岁月,“奉思”小学。
新闻推荐
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11日电(记者刘懿德魏婧宇)因无证收购玉米被判非法经营罪,后又被改判无罪的内蒙古农民王力军,于10日下午向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人民法院和巴彦淖尔市公安局临河区分局递交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