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志宁 本报通讯员 刘朝峰
“我们要充分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用信息化及智能化全面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用新理念加速企业发展。”4月11日,市中小企业局局长赵小广感慨地说。
3月29日至30日,市中小企业局组织30家企业及各县市区中小企业局负责人,到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4家企业参观学习,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学习,用信息化手段破解企业发展瓶颈,用个性化产品引领市场需求,用开放的思维谋划发展,成为大家的共识。
改变传统制造方式,实行个性化定制生产
“家具生产企业也能通过物联网技术与客户‘端对端\’互动,实现订单生产吗? ”在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大家被该公司个性化定制平台——“魔幻工厂”深深折服。还未参观完毕,德州市企业家便向该公司总裁张蕴蓝“取经”。“魔幻工厂”确实充满魔力。一条生产线日加工3000套西服,且每件西服的款式、面料都不重样,都是根据顾客要求进行个性化生产。酷特公司前身是青岛红领集团,是一家大型服装加工企业。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该公司负责人意识到,企业要健康发展,必须借鉴互联网及物联网技术,推动企业从批量生产向个性化定制转型。于是,该公司成立互联网工业科学研究院,投资3亿元打造出完整的物联网体系,并注册了酷特智能公司。如今,不用再去商场,顾客通过手机APP便可量尺寸、挑选面料,相关信息传送至企业信息平台后即可进行加工。“我们不仅实现零库存,还解决了传统定制服装价格昂贵、交货周期长等问题,一套服装7个工作日便可交货。 ”张蕴蓝介绍,借助“互联网+工业”的模式,在传统服装加工企业饱受高库存、低利润煎熬的时候,公司生产规模实现每年150%以上的增长,且利润实现翻番。
个性化生产也成为海尔集团新的利润增长点。海尔集团借助前期交互平台实现与终端用户需求的无缝对接,让消费者变成生产和消费合一的“产消者”。目前海尔已完成了由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的转变,并将用户、研发资源、供应商和创客整合到一个共创共赢生态圈中。“发展的差距归根到底是思维的差距,我们要积极对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用个性化产品引领消费。 ”乐陵市鲁辰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尤文涛经营服装加工企业已有10余年时间,他表示,将积极打造两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体系,转变传统经营模式。
关注消费需求,用前沿产品引领市场
日前,青岛市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60千瓦、120千瓦单桩充电产品在黑龙江黑河测试基地成功完成-30℃低温充电测试,并通过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实验中心现场认证测试。经认定,该公司直流充电产品完全具备在极寒地区安全充电的能力。至此,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成为行业内首个通过该类认证的企业。 (下转A2版)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日本“花滑女王”浅田真央北京时间昨日在东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亲自向媒体宣布退役消息。10日,浅田真央已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退役声明。她表示,“自己的花滑人生没有后悔”,希望未来能够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