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 (老年痴呆症)的爷爷刚才还痴痴地坐着,听到十几名中外小朋友齐声合唱的《小星星》,突然被唤醒,竟与小孩子们一起用英语大声地唱了起来——TwinkleTwinkleLittleStar。”4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了一家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很“特别”的养老院。与其他一些养老院暮气沉沉,老人们只能过着“吃了上顿等下顿”打发无聊日子不同,这家养老院推行“幼儿园+养老院”的“一老一小”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养老服务质量,也探出一条养老与幼教的“双赢”之路。
每个人都将遭遇生命的终点,已经步入中年的70后、80后、甚至90后开始为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而担忧,我们和我们的父母将以怎样一种形式,迎来人生的最后十年或者二十年,谁来为我们养老呢?如果人人都能像这则报道中提及的那样,老有所养而且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养老,自然是人生之幸、家庭之幸乃至社会之幸。
然而,回归到我国目前的养老现状,缺口着实不小。如果不及时搭建起适应当前家庭结构变化的养老体系,未雨绸缪地把养老工作做在前头,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都市的养老危机将会遭遇和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一样的治理难题,到那时再进行亡羊补牢,恐怕为时晚矣。
将幼儿园与养老院“绑定”在一起,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这样的尝试,并非我国首创,此前美国西雅图就设立了“代际学习中心”,该中心每星期向孩子们开放五天,孩子们可以与养老院的老人们一起活动,这种“黄发垂髫”的模式正越来越受到欢迎。开办有特色的养老院,让经济实力相对较好的老人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是丰富养老体系层次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应该是将基础养老工作做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满足我国“未富先老”特征的养老道路。例如依托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推广居家养老服务,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成为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在社区建立老年食堂,将老年患者的就诊需求满足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层级,利用社区现有的公共场所,开展适合老年人参加的文化活动等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视当前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特征,及时做好政策调整,设计出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和对策,才能积谷防饥、防患于未然。 (刘晶瑶)
新闻推荐
用“星语”化解“交流的无奈” ——专家揭秘中国首颗高通量卫星实践十三号
新华社记者白国龙胡喆坐飞机上不能上网、置身山水之美不能发朋友圈、草原上驰骋不能视频聊天……这些“交流的无奈”在不久的将来都会成为过去时。12日晚,实践十三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