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收了几本书,让我看。能看到玩家的藏品,自然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很快,他就从微信上发来一堆照片。
好东西,看一眼,就知道东西不错。好东西会说话,古旧的东西,带着一股古朴之气,是一种从内向外散发的气息。而做旧的东西,色泽浮在表面,很单薄,很肤浅。
这是一本线装书,封面上有曾经主人的名字,有主人认认真真写上去的书名。以前,书籍珍贵,比书籍更珍贵的是知识。人们对知识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珍惜字纸,也就成为一种习惯。
封面之后是黄页,中间一行隶书大字“针灸大成”,右边是道光甲午重刊,顶头写着第一善本,这是聚文堂版。一页六行,一行十个字,雕工精美、大气,看着很舒服。
好东西,给人的第一感受必定是很舒服的。古人有千百年经验的积累,知道怎么把一件东西做得令人看着舒服,用着也舒服。别的不说,常见的罗圈椅,坐着就比沙发舒服。啥原因?罗圈椅,圈巧妙地将上半身的重量,转载到圈上。而坐在沙发上,上半身的重量则由脊椎承担,所以软沙发,越坐越累。
往下翻,书的纸张也不错,虽然快两百年了,但纸张并没有发黄,而是白色中有了些灰色。这一点,就比民国书所用的纸好。民国的书,好多现在就发黄、发脆了。
线装书用纸很讲究的,往往用竹宣纸制成。选竹子也有讲究,必须是当年生的嫩竹子,要在小满时节砍伐,用篾青做毛边纸,篾白做宣纸。而且工艺也讲究,水要清,竹子要泡半年。这样的纸才好,长时间不变色。
看《四库全书》用的纸,现在依旧很白,可知古代传统手工纸张的优势了。这是个善本,刻工非常讲究。好东西,值得收藏,传至后世。
现在,书泛滥,对知识也就少了敬畏心。
菜色文
“面有菜色”是形容人吃不饱的词。双休日,看电视,战争片是一大主流,躲不开,绕不过。打开一个看看,演员面无菜色;换一个频道,演员依旧面无菜色。这几年的影视剧中,不论是要饭的,还是地主老财,都一个嘴脸,身宽体胖,红光满面,一副营养过剩的面孔。
不看道具,看膀大腰圆的样子,就知道演不出革命者钢筋铁骨、威武不屈的那种精气神。看老电影,人物的精气神总是展现得淋漓尽致,胳膊上肌肉鼓起,眼睛炯炯有神。以前,老是弄不清他们怎么演得如此有神,后来看了一篇文章才知道“机关”。
有篇文章说,改革开放之初,一老演员为演好角色,下决心减肥,三个月瘦了40斤,方才达到剧中人物形象的要求。如此下功夫,自然能演到位。这是另一种工匠精神。
如今,电视剧中不要说找个面有菜色的,要找个瘦一点的男演员都费劲,体重个个超标,眼睛里也看不到神采。
老陈在朋友圈里晒出,一对镇纸,檀木的,标的分量也不轻,看镇尺上的落款,似乎是晚清某个名人用过的。
镇尺图案也不错,一对狮子滚绣球,花纹挺流畅。不过,怎么看也缺乏神韵,线条有些臃肿,没有雕刻刀走过的那种流畅感,花纹中没有骨力。犹豫再三,让老陈传来一大图细看。等老陈传来大图,一看,东西不对,花纹上没有刀痕,线条下面宽上面窄,显然不是手工的,也就是近十几年的新东西。
好东西会说话,老物件虽然老,精气神不变。老工匠们做东西精益求精,材料要好,雕刻时一丝不苟,心无旁骛,东西自然带着他们的气息,精气神也就出来了。
环境变了,营养过剩了,那股精气神也就没了。电视剧如此,老物件也是如此,缺的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作者单位:兰州晨报
新闻推荐
日前,在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镇苗王城,龙光清赤脚行走在刀刃上完成一系列动作。 龙光清,艺名吉靖羽,苗族,1961年6月生于中国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