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秦远俊哈斯满
30个贫困村,599户贫困户2243人,贫困发生率6.51%——这是理县目前的“贫困清单”,也是理县2017年实现县“摘帽”,与全国全省同步奔康路上必须跨越的拦路虎。
“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数据短板的背后,凸显的是理县“贫困点多面广”的县情。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理县如何开好药方消“病灶”、除“病根”?
“向贫困发起总攻,实现脱贫路上不落下一人一户的铮铮誓言!”3月15日,在理县第二次全县脱贫攻坚全体会议上,理县县委、县政府提出,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向纵深推进。
在这个过程中,理县既有拿出“冲锋队”一往无前的勇气,又练就“绣花功”一针一线的精准,大处着眼、细处用力,在贫困山村织就了一朵朵的“幸福之花”。
一路走来,理县的发展精彩不断、亮点纷呈。
把民之所望作为政之所向
脱贫攻坚,民生在前。
“共享发展成果,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面对发展问题、贫困问题相互交织的现状,理县始终坚持“把民之所望作为政之所向”。
实施脱贫攻坚,具体到贫困群众,就是要“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就是要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还要有好身子。2014年至2015年,理县精准识别回头看近10次,***前的“会诊”换来了高效的扶贫成果,理县县委、县政府开出了精准脱贫良方——变“病急乱医”为“对症下药”;既摘“帽子”又拔“根子”;既打牢“底子”又拓宽路子;既“造血”又“输血”;既连片推进,又精确指导。
在一项项扶贫举措有力实施下,仅2016年,全县完成16个预脱贫村569户2110名贫困群众脱贫,完成年度目标人数100%,6个退出贫困村实现通村硬化路、安全饮用水、生活用电、卫生室、文化室全覆盖,宽带网络畅通。
春江水暖鸭先知。破解民生“七难”就像春风化雨般浸润着这片热土,呈现的变化体现在理县每一位农牧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每天都有新变化!”对于上孟乡木尼村贫困户张文碧来说,这几年的变化让他目不暇接:路更好了,出行不再担心满身风尘;自来水引到灶台前,饮水安全有了保障;电力供应稳定,家用电器放心使;“两免一补”让娃娃读书有保障;就医也有医疗保险;家门口就可以打工挣钱;盘算起年底收入,更是一年比一年好……
全县贫困农牧民群众致富奔康路径逐步清晰,理县扶贫开发总体上已由最初解决温饱问题、巩固温饱成果,进入到今年决胜精准脱贫、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阶段。
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红利
通过多年努力,理县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全县初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思路和举措,实施***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
通化乡西山村是出了名的高山贫困村,2800多米的海拔和长达29公里的通村机耕道让人望而却步,如今依托浮云牧场景区开发,村子走出了“旅游带动多产联动”的新路子。
3月28日,在通化乡西山村***推进会上,四川浮云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在现场“一对一”详细了解了去年已脱贫的每一户西山村贫困户家庭情况,“对症下药”,并分别根据大家的意向,与大家签订用工协议和农产品收购协议。
刘正英家虽然已于2016年脱贫,但由于年龄已上60岁,他担心自己干不了重体力活、挣不了钱。28日的签约让他吃上了“定心丸”:浮云牧场景区与他家签订了连续四年的农产品供货合同,每年向景区提供1万斤土豆,公司将以不低于市场价10—20%的价格收购。在刘正英看来:“虽然我是2016年脱贫户,但对我们的扶持力度却一点都没减少。”刘正英对未来能够在家门口挣钱欣慰不已。
公司还以120元每天的用工价与2016年脱贫户陈学平签订了用工协议,而这时理县的用工均价是100元每天……同一天,11户已脱贫贫困户都签订了用工和农产品收购协议。
不止是通化乡的浮云牧场,位处藏羌文化走廊的理县,旅游资源丰富。桃坪的羌寨、古尔沟的温泉、米亚罗的红叶、蒲溪的夬儒节……一个个景点渐次开发、一项项旅游项目逐渐铺开,理县旅游正以每年不低于18%的增速高速发展。乘着这股东风,全县旅游发展为老百姓脱贫奔康开拓了新的路子。全县13个乡(镇)都根据自身所长,走出了多产联动的差异化发展道路,而这也给老百姓带来了符合当地生产实际的支柱型产业。
今年以来,理县精准脱贫工作更是瞄准目标、对症下药,缺什么、补什么。既摘下“帽子”又拔掉“根子”;既打牢“底子”又拓宽路子;既“造血”又“输血”。把脱贫工作做在细处、做在实处,真扶贫、扶真贫。
推进产业扶持精准帮扶治“贫疾”——对于理县来说,精准脱贫就是群众“点菜”、政府“下厨”的过程。该县根据贫困农户的现状、致富意愿、致富能力等个体差异,制订不同的“营养菜式”来弥补贫困家庭脱贫致富能力的“营养缺失”,对不同贫困户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搭配,真正将扶贫扶到了根上。
在甘堡乡甘堡村,记者详细了解了当地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在双联单位的支持下,村子将后山200余亩荒坡进行植树改造,依托藏寨旅游发展集体经济”,说起村集体的“生财之道”,村支部书记薛军显得十分兴奋:“林里有果木,林下将来可以散养藏香猪和土鸡,动物粪便可以用作农家肥;所有农产品都可以打造成旅游特产,每一位游客都可以来这里观赏田园景色。如此,一条完整的混合农业生产链才算是在村子扎下了根。”
“除了培育生态混合农业,全村有意愿将村上的荒坡进行改造,在绿了山坡的同时,也挖掘出更多的生态宝藏。”薛军告诉记者,未来甘堡村的发展将以生态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主线,探索高半山旅游脱贫发展机制,实现农旅、文旅深度融合,培育壮大富民产业。
在理县,各级各相关部门正是抓紧了产业脱贫的“牛鼻子”,着力推进开发式、造血式扶贫,以实现群众收入增加。
2017年9月底前,理县将完成2080名贫困户稳定脱贫(其中:巩固提升2016年县定任务中已脱贫894人)、30个贫困村稳步退出(其中:提升巩固2016年县定退出贫困村10个),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实现乡乡有标准中心校、有达标卫生院、有便民服务中心,贫困县顺利“摘帽”。
蜀锦甲天下,羌绣也动人。理县上下、各行各业在脱贫攻坚上下的“绣花”功夫,正把全县13个乡(镇)那一块块还存在着贫困的地方,绣成一幅幅美丽亮眼的新“羌绣”。
新闻推荐
“共享单车创业者们要抓紧时间了,毕竟留给你们的颜色不多了。”这是段子,也是事实,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已经成为中国诸多城市的标配。4月12日,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摩拜单车共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