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
风 笛
1972年一个寻常的午后,位于北京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一间实验室里,时年42岁的中医药研究员屠呦呦,从看似普通的黄花蒿中,分离出一种名叫青蒿素的神奇抗疟疾新药。这位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的“三无”女科学家当时也未曾料到,自己的这个发现在近半个世纪里,竟挽救了国内外数百万名疟原虫病患者的生命,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指明了方向,也为她在2015年85岁高龄时,赢得了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屠呦呦后来还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并获得2016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奖项。可是,面对这些闪耀世界的荣誉,屠呦呦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却谦逊地说,这不仅是授予她个人的荣誉,也是生长在中国大地上成片成片的青蒿的荣誉,更是中国中医的荣誉。她有幸参与了青蒿素的研发工作,但不是以获得诺贝尔奖为终极目的,而是为了给世人抗疟治病。
在屠呦呦看来,一岁一枯荣的青蒿,“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她喜欢宁静,像蒿叶一样的宁静;她追求淡泊,像蒿花一样的淡泊;她向往正直,像蒿茎一样的正直。所以,她并不想自己的晚年生活受到诺贝尔奖的太多影响,而只是希望世人能满足她一个小小的心愿——那就是当有一天,她将告别青蒿和亲人时,希望人们能将她的骨灰撒在一片青蒿之间,让她以另外一种方式,守望这片终生热爱的土地,守望青蒿的浓绿,守望蓬勃发展的中国中医事业。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是科学家却是有国界的。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屠呦呦用她的自我实践,诠释了什么是爱国,爱国是什么。
爱国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深深融入人类灵魂深处的情怀,是一个国家、民族的人民心田里一脉相承的种子。一个人说到爱国和为人民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者是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将自己知道的真知、善意、美好告诉别人,无形中便是播下了爱国的种子。而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能将小我置之度外,什么苦楚和冤屈都忍受得了。
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爱国初心,正如我国著名诗人余光中在《写给未来的孩子的信》中写的那样——理想会使人出众,纯正的品格和高尚的情趣,会让人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职业,也不管世界潮流怎么变化,但正直、勇敢、独立的优秀品质却是永恒的。希望所有“祖国的花朵”,将来都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有益于国家、民族和全人类的人。这,便是一种爱国的守望!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记者汪涌)2017北京通州半程马拉松将于6月11日开跑,这项首次举办的比赛路线将安排在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州运河沿岸。赛事组委会4日发布了相关赛事信息,参赛报名也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