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近日报道,在某地有一条连接马路的水泥路,宽约两尺,高出田埂一截子,明晃晃地通向田地深处。农田里修水泥路干什么?干部笑而不语,农民背后戳穿:这块地是示范田,上头经常有领导来参观,为了避免弄脏领导的皮鞋和裤子,专门修了水泥路。
类似现象并不罕见,在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谈方看来,领导干部要掌握“原生态”的民情,宜轻车简从,不打招呼,直接到基层一线去,到群众中去。 “不按常规套路‘出牌\’,不走寻常‘路线\’,才能让基层‘防不胜防\’,这有利于根治干部调研‘虚浮症\’。 ”
医治四种调研“虚浮症”
形式之一,“踩点式”。有些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提前安排工作人员打招呼,给下面留有充裕的准备时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些调研变成了上下默契的“约研”。有的基层为做好“迎研”工作,专门对领导干部要去的企业、农户家庭、参观地点进行重点“踩点”。一些调研对象,甚至被专门挑选并进行“培训”。领导一般会到公路沿线或路途近一些的“点”,于是,一些基层重点布好路边的“点”,以“应付”上级领导调研,调研一下变了味。
形式之二,“盆景式”。少数领导干部调研时只走 “规定路线”,没有“自选动作”,大事小事“客随主便”,走到、看到的是事先主人精心准备、认真包装的“盆景”,听到的也是提前“彩排”的好听话。
形式之三,“歌德式”。少数领导干部调研,爱看当地政府的成绩,在不挑刺、不揭短的默契里,变成上下级干部皆大欢喜的“报喜汇”。
形式之四,“脱节式”。有些领导干部也会到群众中了解民情民意,还与基层干部座谈、听汇报、看报表,收集材料一大袋,可不分析问题,也不做深入研究,更无解决办法,来年调研,还是问题依旧。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沈友军谈到,一些干部调研“虚浮症”的产生,在于其只把调研当成一个形式、某种任务去完成,缺乏调研的真心;还有一些是领导干部缺乏调研能力,方法不当、调查不深、研究不透。双脚“踩空”必会影响科学决策
调研“虚浮症”的存在,会导致领导干部双脚“踩空”,头脑“发空”,问题“抓空”,出现“拍脑袋”决策的现象。
针对有些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调研 “虚浮症”,谈方分析了其危害性。 “‘踩点式\’调研违背了调研初衷,使弄虚作假之风盛行,让领导听不到真话,了解不到实情,劳民又伤财。 ”“至于‘盆景式\’调研,下基层只看那些完美的‘盆景\’,就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从而掩盖了其他问题。 ”“‘歌德式\’调研夸大成绩,将存在的问题或掩饰、或美化,极易将矛盾的端倪和事件的诱因淡化。 ”
在谈方看来,即便调研中发现了问题、获得了信息,但“脱节式”调研使调研与决策成了“两张皮”,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让调研的价值大打折扣。
让干部调研更接“地气”
多位受访专家都谈到,让调研这个“传家宝”发挥现代功用,使干部调研真正成为体民情、察民意、做决策的得力手段,就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确保调研工作有正确的态度和正确的方式方法。
首先,坚持和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其次,进一步完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调研工作制度。第三,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的联系点制度。第四,把握好“调查”与“研究”两个环节。第五,建立和完善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以此倒逼各级领导干部真正重视调研,提升科学决策能力和水平。
《瞭望》李松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记者3日从财政部了解到,六部门日前联合发文要求地方政府不得以借贷资金出资设立各类投资基金,严禁地方政府利用PPP、政府出资的各类投资基金等方式违法违规变相举债。要求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