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今朝梦圆。2017年5月5日14时许,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一架白色大型飞机上。启动、滑行,机头昂起,直插云霄……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和人们的欢呼,我国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飞机——C919“破茧化蝶”,成功首飞。
从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运十”飞机立项,到C919成功首飞,中国人的“大飞机梦”穿越了47个春秋。它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取得重大历史突破,萦绕中华民族百年的“大飞机梦”终于取得了历史突破,蓝天上终于有了一款属于中国的完全按照世界先进标准研制的大型客机。
[首飞]
平稳巡航飞行79分钟
5日下午,第一架C919大型客机由机长蔡俊、副驾驶吴鑫驾驶,搭载着观察员钱进和试飞工程师马菲、张大伟,于14点整从浦东国际机场第四跑道腾空而起、冲上云霄。
在南通东南3000米高度规定空域内巡航平稳飞行79分钟,完成预定试飞科目并安全返航着陆。
“飞机状态良好,操控稳定,我给他打99分。”执行C919首飞任务的机长蔡俊说。
当年“运十”飞机的副总设计师程不时已经87岁,5日他特意带来了年轻时用过的一把小提琴。在现场,当记者请他为C919首飞演奏一首小提琴曲时,他选了《我爱你中国》。程不时说:“C919是中国民机的新高度,它不只是一个机型的成功,更代表着一种能力,我们民族的能力!”[试飞]
将投入6架飞4200小时
中国商飞总体论证研究部副部长周彬在接受采访时透露,首飞成功只是C919大型客机迈出的第一步,距离真正的投产使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首飞成功后,C919将转入适航取证阶段。适航取证是确保飞机满足按公众要求制定的可接受的最低安全标准(适航标准)的管理和技术实现过程,只有经过适航审定和验证并取得适航合格证的产品才能进入市场。
据了解,C919客机总计试飞科目有729项,共将投入6架试飞机进行所有的科研取证试飞工作。计划要用4200小时,2282个架次左右完成整个取证试飞任务。每一架试飞飞机都将承担不同的试验任务。
周彬介绍,下一步中国商飞即将开展6架飞机的试飞工作,1至3架机将主要承担包线、结构载荷、失速、动力、性能、操稳、飞控、结冰等试飞科目,4架机将进行航电、照明等测试,5架机则承担环控、气源、客舱、高温高寒等试飞科目,6架机将主要承担客舱系统、功能可靠性等试飞科目。
[焦点]
想坐C919得到2020年
C919首飞成功之后,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是咱们老百姓何时才能乘坐国产大飞机冲上云霄呢?据介绍,这主要取决于C919首飞后的试飞时间。
在欧美航空工业发达的国家,新飞机的试飞周期和研制周期是1:1的关系,按此比例,C919研制花了7年,试飞也需要7年。有C919“探路者”之称的中国首款喷气支线客机ARJ21,在正式上岗前足足经历了11年又3个月的适航审查,其间试验试飞超过6年。
不过,由于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在2009年至2014年期间,首次完全参照美国飞机安全和技术标准对中国按照国际标准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ARJ21进行了试飞,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因此C919的试飞时间会大大缩短,民众可能会在2020年左右坐上C919。[前景分析]
C919有望开启上万亿元市场
波音公司预测,在2035年到来前的20年期间,中国对飞机的新增总需求中,75%将是单通道客机。该市场目前被波音公司的737系列和空中客车公司的A320家族所主导,C919试图打入的正是这个市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我国共有大中型运输飞机2499架,其中包含1104架波音737和645架空客A320。而国产大飞机或具备价格优势,有专家分析认为,C919上市定价可能在每架5000万美元左右,波音737的目录价格是每架9000万美元。
目前,C919已经获得来自23家用户的570架订单。2016年11月,东航成为C919的首家启动用户。
业界普遍认为,C919成功进入市场后,未来20年的总销量有望达到2000架,这将开启一个规模达万亿元的市场。
[热点快评]
强国重器密集登场彰显中国制造力量
5月5日,国产首架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首飞!
而就在几天前的4月26日,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出坞下水;4月20日,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二号顺利对接……这几周以来,“中国创造”如井喷呈现。
以航母为例,作为海军舰种中吨位、体积、作战能力等方面均居首位的大型水面舰艇,航母的设计和建造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超级工程。涉及船舶、航空、航天、电子、电力、动力、材料、化工、武器等上百个领域的尖端技术。毫不夸张地说,航母建造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尤其是尖端制造能力的体现。C919和天舟飞船同样如此。
目前,从设计到建造全过程,全球能真正独立完成此三者之一的国家寥寥无几,更不用说能同时完成。这背后,不但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做支撑,更要求具备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和配套能力,以及强大的统筹协调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制造业体系的灵魂。尤其是大飞机、飞船、航母这样的国之重器,事关国计民生、国家命脉,关键技术与核心能力是“买不来”也“抄不到”的,唯有“自主创新”这一条路可走。
在此氛围中,“中国制造”正逐步摆脱长期徘徊在产业链中低端的状态,一个个核心技术被陆续突破,一座座制造业高峰被相继征服……可以说,在全球科技圈,中国已经从一个陪跑者,变成了一个赛跑者,局部领域甚至已经成为了领跑者。
强国重器的接踵面世,无疑是中国制造从大走向强的一次靓丽绽放。
(综合新华社、中新社、澎湃新闻等报道)
新闻推荐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5日电(记者邹俭朴)记者从内蒙古大兴安岭毕拉河特大森林火灾前线指挥部获悉,经过3天3夜的全力扑救,到5日12时,火场已实现全面合围,外围明火全面扑灭,火灾得到全面封控,扑救工作取得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