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KO太极宗师雷雷而迅速走红的徐晓冬要打假“传统武术”。但是,现在的所谓“传统武术”并不是一种形态,至少有“竞技性传统武术”和“民间传统武术”两种。“传统武术”的假该打,但得搞清楚对象,即“民间传统武术”中的造假行为,而不是针对“传统武术”整体。
“传统武术”,顾名思义是传统留下的武术。但现在所谓“传统武术”并不是一种形态,至少有“竞技性传统武术”和“民间传统武术”两种。
回顾一下近六七十年“传统武术”的发展历程。武术政策的制定,都是由国家体委下设的武术行政部门主导,制定了两个武术运动竞赛项目:套路比赛和散打比赛。套路比赛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定期举行;散打比赛1979年开始内部交流,1989年正式实施《武术散手竞赛规则》,算是正式开始比赛。
上述国家方面的行为,管理的是两种竞赛,作为运动项目开展。而民间方面,1955年规定,“厂矿、企业、学校、部队和机关中原有的武术锻炼小组应加以整顿,没有的暂不建立。农村中坚决停止发展”,“社会上的一些拳社、武术联合会等组织必须停止发展”。直到上世纪80年代,民间武术运动复活,一时全国出现滥办武术馆校之风,一直延续至今。
从1980年代开始,武侠文艺风靡一时,看《射雕英雄传》几乎万人空巷,金庸小说、武打电影成为具有广泛市场的消费行为。武术方面,香港导演张鑫炎执导的电影《少林寺》,演员都是当时中国内地武术套路比赛的佼佼者,武打场面虽是武术套路比赛中的对打项目的夸大版,但好看,自1982年上映后长盛不衰,产生了很大影响。加上金庸小说的影响,少林寺几乎成为学武圣地,少林寺所在河南登封县自1980年代开始武馆遍地开花,“少林功夫”在全世界也“野蛮”传播。
在这个过程中,武侠文艺中的“武功”影响了民间社会的“武术”观念,很多文化不高的人,纷纷冒出来称自己是什么“门派”的掌门,还展示了种种“神功”。实际上,中国历史上有武术流派,但没有武林门派。即便在武侠小说中,古代文言武侠小说中的剑侠也是单人行动,没有门派争斗。
从历史的角度看,明代少林和尚抗倭表现出的武术,影响了社会观念,该观念又影响了武侠小说作家的观念,而武侠小说作家在小说中传达的观念,又影响到看小说的公众——包括策划影视节目的媒体人。如此观念互相激荡,离历史越来越远,所谓中国武术的“神功”和“武林门派大会”等等,就是这种观念的产物。
另外,必须看到,“传统武术”的造假行为,几乎全部出现在“民间传统武术”领域。在武术领域,水平高的是“竞技传统武术”,但是从事这行当的人,无论是套路还是散打,没有人会宣称自己会“神功”;宣称会“神功”的都是“民间传统武术”方面的妄人。之所以如此,其实是有市场竞争的逻辑的——“竞技传统武术”靠比赛成绩在体制内升迁,而“民间传统武术”需要争取自己的市场份额,不夸大——造假就难以吸引人,在市场竞争中就处于弱势地位,所以“民间传统武术”的造假行动,就如其他领域的假冒伪劣现象是一个道理,根本无法禁绝。
在上述意义上,“传统武术”方面的假自然该打,但首先得搞清楚打假对象,即“民间传统武术”中的造假行为,而不是针对“传统武术”整体。
(本版作者洪振快,系历史学家、专栏作家,本文节选自他的相关文章)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5月6日电(记者白国龙)记者6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获悉,我国第二发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目前已安全运抵海南文昌,这标志着长征五号第二次飞行任务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长征五号在运抵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