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中国的国粹,茶是中国人的饮料。在茶叶的世界里,中国占有多个第一。播种面积第一,种植历史第一,茶叶种类第一,古典记载第一,以茶经商第一……因此,中国被称作是茶的故乡。
现在,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在喝茶。但茶叶的种子、名称和饮茶习俗,都是从中国传播出去的。因此,英语、俄语、日语、土耳其语和阿拉伯语对茶的发音都和中国闽南语中的“ti”、“te”非常接近。
茶文化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研究和弘扬茶文化,无疑是中国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桥梁与纽带。
在中国的茶文化研究中,一位年近六旬的回族女性做出了杰出贡献,她就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编辑、第十一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马静老师。
在研究中国饮食文化中,马老师花了整整三十多年的时间。三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是短暂的一瞬,但对马老师来说,却是她职业生涯的全部。
近日,我受邀参加马老师在北京西城区举办的茶文化讲座,这对中国茶文化所知无几的我来说,无疑是填补了一项空白,同时,也对马老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马老师编辑出版的《中国茶叶大词典》是国家“八五”至“九五”重点图书,全文300多万字,耗时十年,历经艰辛,出版之际,盛大的新闻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并获得国家辞书奖一等奖,国家优秀图书奖提名奖。目前已经印刷了八次,填补了国家出版界的一项空白。
《中国饮食文化史》是马老师耗时二十年,艰辛耕耘的又一部力作。为了筹集资金,她和她的团队凭借顽强的毅力终得民间资助。目前,十卷本已经完成九卷,筹集经费百万余元。
她策划编辑的《中国清真饮食文化》是国家“十一五”项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被列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出版当月,就向法国售出了全球的英文版权,并获得了国家级的三个大奖。
针对近年来一些食物类书籍的错误观点误导读者的问题,马老师提出要坚决打击伪科学,她组织国家食物营养与咨询委员会、中国营养学会、《中国食品报》、新浪网等发文呼吁,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食物观,净化百姓的餐桌。
对当前暴富一族愚昧消费、破坏生态的野蛮消费等,马老师也提出自己看法,给予严厉的批评。
在出版领域,马老师针对许多人不愿坐冷板凳做原创,而是剽窃、拼凑出书的现象,她撰写了“对辞书质量的思考”一文,体现了一个出版编辑的社会责任心和自己的原则立场。
收获和付出总是成正比的。在数十年的辞书编辑过程中,马老师每天工作都在16个小时以上,长年的超负荷劳动,使她不幸患上了口腔恶性肿瘤,但手术后不久,她强行出院再次投入工作。
在这次茶文化讲座上,当大家感慨她十多年坚持《中国茶叶大词典》的写作时,她笑了笑说:“比起《汉语大词典》的编辑们所吃的苦,我这是毛毛雨。”
其实,马老师付出的艰辛劳动,认识她的人都知道。多少年来,她最不够用的就是时间。
对于加班,马老师有自己的理解。她说:“每天加班加点,延长了我的业务生命,我要做更多可以传之久远的书,让生命绽放光华。”
编辑词典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中国的《现代汉语词典》编了22年。意大利的语言学家斯卡利格说:“十恶不赦的罪犯,不应判处死刑,也不要判强制劳动,而应该判他去做《词典》,因为这项工作饱含着一切折磨和痛苦。”可是马老师却对自己的编辑工作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既然选择了编辑,也就确定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为文化的传承作奉献,我无怨无悔。”
对于马老师,业内人士作出了最公正的评价。
中国辞书界权威巢峰说:想到马静,我就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句话。辞书造就了马静,马静也造就了辞书。马静应为造就辞书而骄傲,辞书界则为有马静这样的工作者而骄傲。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副社长周新华说:马静为什么老能得奖?看看她的作息时间就知道了。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悄悄做了一个统计,每天最晚离开办公室的,总是马静。
我本想再去采访马老师,但她发微信给我,说她昨天晚上为了赶稿子,只睡了一个小时。我再也不忍心去打扰她,只能默默地祝愿她保重身体,再出力作。
新闻推荐
我书读的不多,却也是个爱书的人,没事就喜欢逛逛书店,如果碰到合意的书,忍不住就要买下来。我第一次逛书店,大约还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跟着大人在当地的一家小书店里逛。我还清楚记得走进书店时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