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一年年老了,不仅是花白头发越来越多,而是我从她言谈举止上感受到的。母亲经常说的都是前尘旧事,可时过境迁,那些流水般的遭逢际遇常常都让人隔膜得不可思议,她还是不厌其烦地在细节上回环和盘桓。那是一种落寞、惆怅、忧郁的心态。每当我回去看望母亲,她都坚持送我到楼梯口,而且总是要高声叮嘱几句:“走慢一点,楼道黑,别摔着! ”要不然就是:“要降温了,一定要记得加衣服!”那不但是说给我听的,也是说给邻居听的,她知道这种音调,左邻右舍肯定是能听到的。而我听出来的,却是一种孤寂与失落。
父亲10多年前去世后,妈妈一直独自生活,不愿与儿女同住,也不愿我们为她安排个保姆,说是习惯于独自生活!而她已是80多岁的老人啦!我家离母亲的住处不远,因而我几乎每天下班都要去母亲那儿看看,或送点新鲜蔬菜,或送几个馒头包子。每当来到母亲那幢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楼,摁响那老旧的门铃,伴着门内急促的脚步声,常常会响起“来啦”尽可能声高的回应,随之母亲的笑脸便会灿然出现在门旁。然而,渐渐地,母亲耳背了,听力也不那么敏锐了,但凡是我回去,还是能在第一时间为我开门。我追问母亲其中的奥秘,原来母亲怕听不到门铃响,往往在我下班的时间,就坐在门边的沙发上等候,用心去倾听,唯恐听不到门铃声而让我在门外久等。其实,母亲知道我也有她家的钥匙,完全可以自己开门进屋。但是,母亲还是希望我来时摁一下门铃,就像小时候我放学回来一样,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仪式般仍由她给我开门。
妈妈过去不仅听力好,眼神更好。家中至今还有一台现在难得见到的老式脚踩的缝纫机,如果话题说到这台缝纫机,她总是骄傲的口气说,这可是蝴蝶牌的!她并不知道,她的孙女、外孙女们无人知晓这个名噪一时的中国名牌,也对这种老式缝纫机毫无兴趣。而我常常见她弓身坐在缝纫机前,缝补着什么,甚至还提出要给我做床罩、缝被套。那散在眼角的皱纹,网住了过去久远的日子。
我们上班之际,天气晴好之时,母亲偶而到我家附近的超市购物,常常会独自艰难地登上位于四楼的我家,用钥匙开门进来休息一下。可能仅仅就是坐一会儿,不喝茶,也不吃果盘中摆放的水果,或许只是为了感受我们家中的氛围。因为腿脚行走不便,上楼时她要借力楼梯的扶手,于是我养成了一种习惯,每天出门时,手里总带着几张沾湿的餐巾纸,用餐巾纸把楼梯的木扶手擦一遍,这样不管母亲来与不来,保证扶手上每天都没有灰尘。
时间过得真快,眨眼之间,孙女、外孙女们都硕士毕业了,而且先后都去了上海。离她远了,母亲十分挂念,与我谈的话题,也大多转到孙辈身上,恋爱问题、房子问题、工作压力问题等。最后的结论总是:干嘛去大城市,留在身边不好吗!尽管她出门很少,但她心里似乎揣着一只无形的遥控器,轮番地在晚辈中搜索着,经常念叨的是孩子们最让她牵挂的事情。由于怕影响孩子们工作,平时她并不给孩子们打电话,但是,节假日往往会主动给孩子们打个问候电话,内容单一且重复。其实,她并不在乎孩子们说了什么,只要听到遥远而那熟悉的声音她就很高兴了。常见的情景是,我就坐在她身边,听她抱怨,或者说哪个孩子不听话,或者说哪个孙女头发怎么染黄了。我很少插话,不做解释,只是静静地听。我能感觉到,我就这样陪她坐着,听着,她已经很满足了。
不知不觉中,母亲已入耄耋之年,似乎是眨眼之间就变得举步维艰,变得弱不禁风,变得多愁善感。假如母亲有什么爱好,比如,悬笼逗鸟,只需要一个窗框;莳弄花卉,只要一个窗台,甚至养猫养狗,都能带来许多快乐。然而,除了离休之初,在都市报曾发表了几篇回忆性散文,母亲再也不愿动笔了。她不像许多老干部那样,伏案写字作画,心无旁骛,援笔挥毫,自能寄托和放飞心情,更不愿到老干部活动中心打牌消磨时光。她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子女身上,每次见到我,母亲的话几乎都是叮嘱。其实我们也早已步入人生的午后,但在母亲的眼中依然还是孩子,一举一动照样牵动她的心。有次我已经走远了,母亲忽然在我背后喊道:你的背怎么有点驼了?不能总是趴在桌子上啊!母亲知道我是做文字工作的,从上班到下班甚至包括经常性地晚上加班,都是要伏案工作的。我连忙说会注意的。母亲接着叮嘱,千万不能像你爸爸,就是因为不注意,还没退下来,腰就弯成弓一样,直不起来了,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啊!
一向含辛茹苦的母亲年事高了,身体早已出现各种情况。先是腰椎有了问题,眼睛也有了白内障,再就是经常发作的美米尔氏综合症使母亲痛苦不堪,还有类风湿关节炎使手脚都变了形,给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这个时候的母亲,脾气已经难得温和了,自己努力克制战争年代在部队留下的焦燥症。她不承认代沟,也不会讨好子女,该说的话不论什么场合一定会说出来,这让我们的晚辈曾腹诽过母亲。母亲不明白也不想明白,一代人有一代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有各自不同的趣味和兴奋点。子女和晚辈们是她最亲的人,但或许并不是最愿意与她朝夕相处的人。我们常常忽远忽近、忽疏忽密地对待她,却得到她的包容和谅解。其实,有一些东西,只适合搁置在心底,并不适宜直接说出来。面对母亲的老,也想到自己的老,咀嚼老的纠结,在恍然之中,感悟人生老了重复来去的滋味。
不论承认与否,母亲在子女和晚辈的世界里,客观上重要性在日益降低,剩下的往往只是责任。我们做子女的,缺乏对母亲的深入了解,回馈母亲的,往往仅是衣、食、住、行、医等方面的便利,这是物质的而非精神的力量。然而除此之外,我们似乎并没其他更佳的方式可以表达。在无数个今夕何夕的夜晚,也常为此而内疚。
日子有很多种过法,不管怎么样过,只要母亲的身体能维持现在的状态,进入一种浑然忘怀的状态,想透悟彻一些哲理,比如动不如静、躁不如安,即使年龄上老了,精神也不会老,更不会忧老、怕老。盼望她还能像过去那样,让过往在时间深处静待着,嗅着春天清香微薰的空气,都能笑着哼起歌来。其实,母亲心里并非没有柔软,只是藏在内心的深处。她爱喝菊花茶、爱与晚辈一起出门吃饭、爱拍照.......尽管头发花白且稀疏,对着相机镜头仍是一脸灿笑。简约、宁静迎接每一天,淡泊、朴实过好每一天,不管岁月的漫长或短暂,只要能放下,能让时光温柔,我们就放心了。
新闻推荐
本报综合5月14日,2017年女排世俱杯决赛在日本神户结束。面对南美冠军巴西舒耐的挑战,土耳其瓦基弗银行攻拦表现更强势,直落三局完胜对手,时隔4年重夺世俱杯冠军,三局比分为25-19、25-21和25-21。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