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指出,目前“一带一路”建设面临三大挑战:“西西合作”、全球产能过剩以及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
“西西合作”
张燕生认为,当前,中国的区域经济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西部地区是资源驱动型经济,中部地区是投资驱动型经济,而东部沿海地区正在向创新型经济过渡。同样,全球经济也可分为这三种类型:主要发达国家是创新驱动型经济,新兴经济体是投资驱动型经济,而发展中国家是资源或要素驱动型经济。
张燕生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同样,世界经济增长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也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
而“一带一路”倡议,正是把中国西部地区推到对外开放前沿,把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开放推到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前沿。
张燕生指出,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两篇文章:把东部创新优势、中部投资优势与西部资源优势合成对外开放新优势;把西方创新优势、新兴大国投资优势、发展中国家资源优势合成对外合作新优势,以破解“西西合作”难题。
全球产能过剩
张燕生认为,“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我们目前所处的全球产能过剩的环境。
他说,过去十多年,产能过剩是全球性现象。化解全球产能过剩现象,本质上是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当前全球产能严重过剩,而“一带一路”沿线严重短缺;全球流动性严重过剩,“一带一路”沿线严重短缺;全球经济福利严重过剩,而“一带一路”沿线严重短缺。
如果能把严重过剩的产能、流动性和经济福利通过全方位国际合作,转移到严重短缺的“一带一路”沿线,既能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得到发展,也能使全球实现经济发展。
沿线国家发展
张燕生说,“一带一路”沿线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1万美元的国家占三分之二,世情、洲情、国情差异大且复杂多变。他认为,为适应这样的发展环境,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聚焦重点地区、重点国家和重点项目”,在对方有明确合作意愿、双方有合作诚意和条件时,聚焦重点来开展合作,取得突破。
二是要加强与全球跨国公司、本地企业合作,实现本地化,形成合作的利益共同体,这对于“一带一路”建设应对复杂局面非常重要。
三是要做好调查研究和规划合作。张燕生说,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有一个很好模式,就是用不多的项目前期费用做好世界100多个国家的规划。这种规划和调查往往对特定国家的国情、商情、民情有认识,对工业、农业、交通、电力、通信也有认识。
四是用好本地华侨华人资源、驻外商务部门和当地中资企业人脉,帮助企业在“走出去”时,增进对当地市场的了解。
此外,张燕生还建议有序安排贸易公司、投资和金融公司、制造和实业公司协同“走出去”,且要求相关企业和机构履行好社会责任。(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摔跤吧,爸爸》意外走红 截至5月14日累计票房已达3.9亿元
“压根儿没想到这部电影竟然这么火!”重庆一家普通影院的售票人员说。记者近日去观看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本已临近晚餐时间,但由于观影人数众多,只买到了不好的座位票。据时光网统计,截至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