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木
去杭州,感受最深的除了秀丽山水旖旎风光,还有斑马线前礼让行人的各种车辆。
去菜场、逛商店,办各种琐事,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与行人比肩,和车辆同道,过马路时小心翼翼。
以小城的经验,虽然有斑马线,但那只是提示你可以在此通行,至于安全性,却是无所保障。因为在北方小城市,车辆享有所有道路的快速通行权,小区门前的斑马线赫然醒目,但每天过马路的人依然战战兢兢,司机鸣着长笛通过,毫不减速,豪车更是牛气冲天,有时一声刺耳的鸣笛让行人猝不及防,几乎能吓出心脏病来。
2014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我们小区的一家三口穿过斑马线到对面散步,不幸在斑马线上遭遇横冲过来的车,年轻的妈妈身亡,肇事的丰田霸道逃逸。自那之后,小区居民过马路更加如履薄冰。
每每从这条斑马线上穿过,我总会心悸,那突遭横祸的年轻妈妈、她年幼的孩子。斑马线不是又叫安全线么?
行人有了这样的教训,绿灯通行时也得左顾右盼,严格执行“宁停三分不抢一秒”。但很快我就发现,走在杭州的街头,浑身的铠甲可以暂时卸下,因为过马路遇到车辆时,司机都会放慢车速,让行人先过。
甚至,司机发现你有过马路的意图就开始减速,刹车。如果你还在犹豫,司机会对你招招手,提示你先过。
一开始,我还真的不习惯,以为我做错了什么,让司机突然停下来对我招手。疑惑之时,一辆又一辆车缓缓停在斑马线前,我又一次左右张望,确定斑马线上只有我一个人时,才明白,这么多车辆的缓停,只是为了一个行人,我确认在杭州碰到了中国好司机。
好司机还体现在雨天。杭州多雨,车过行人时,司机缓缓而行,不让水花溅起打湿行人,这又是一个让人感动的瞬间啊。记得当年,我们做新闻有个选题,就是采访下雨时街上的行人,对快速车轮溅起的泥水说话。
后来经过整治,虽有好转,但离文明行车还相去甚远。
司机的礼让举动,让我对杭州这座城市好感大增——这可不是好山好水可以代替的。不管是公交车、私家车还是出租车,车让行人成了杭州城市文明的突出表现。
不由得对杭州汽车文明有了兴趣。
在多辆公交车上,我都看到了关于杭州车让行人的图文介绍。从2008年起,杭州市公交集团开始实施“斑马线礼让”行动;2009年杭州首条“爱心斑马线”在莫干山路密渡桥路口正式启用,标志着杭州进入“文明汽车时代”。之后,杭州“车让人”一系列的制度和处罚机制开始严格执行,“车辆不让行人,罚款100元扣3分”,文明行为有了制度保障。
几年下来,车让人已成为司机的习惯。网络有一“大写的服”说:有外地司机在杭州某路口观察41分钟, 270辆车做了同一件事:礼让行人。
2016年G20峰会以及多项大型活动在杭州的举办,促进了一座城市对文明形象的塑造,提升了市民素质,作为城市文明窗口的交通更是先行一步。今天我们看到的杭州司机,应该是理想中国的行车楷模。杭州好司机,让每一个抵达杭州的人同时抵达了温暖和关爱。
当然这一切都不是个人行为,在每一个好司机的背后都有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文明积累和制度保障。亚运会的旗帜已经插向杭州的高地,城市文明的要求让杭州人越来越注重综合素质,司机也是越来越人性,越来越亲和,行为越来越有序。
我还发现,杭州司机礼让行人并不在于是否有红绿灯是否有监控,完全出于自觉。车为行人而放慢了速度,行人为了尽快让车行驶而匆匆走过斑马线。
这一快一慢,正是古老中国礼让、谦和的君子之风的回归,是一个民族重拾文明传统、重塑礼仪之邦的行为。这一快一慢,收拾了浮躁的人心,拽住了互联网时代互不相让的匆匆脚步,让充满警戒、对抗和急促的斑马线上和风习习。
我所居住的皖北城市从5月起也开始整治斑马线不礼让行为,罚款,扣分,有了让行人喘息之机,但在没有摄像头的地段,司机依然是世界上最牛的霸道总裁。
就在前几天,人民路一个小区的门口,出租车在斑马线上闯祸,一年轻女性被撞出七八米,她的轻骑也倒在十几米开外。从朋友圈转发的视频中,无法判定其生命是否安全,也无从知道车祸过程,但祸起斑马线,应该是不让行人的恶果。
过去多年,目睹这条路上车不让行人而造成的车祸多起,汽车一个拐弯就造成了一个生命的拐点,一个剐蹭就蹭毁了一个家庭。整治斑马线上的行车,不仅是文明礼让,还在于唤醒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对那些惯于喝令三山五岳开道的牛人牛车大喝一声:有命在此,且慢!
新闻推荐
讲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等方面。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讲政治就是要对党绝对忠诚,坚决做到听党话、跟党走。这既是讲政治的首要原则,又是讲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