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日前在沪召开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和“文化上海云”建设,到优化公共文化配送机制,上海正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16年3月26日,“文化上海云”正式上线,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省级区域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
“知晓率低、参与率低、设施利用率低”曾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通病。“文化云”整合场馆资源、活动资源、内容资源,平均每月为市民推送1万场活动信息,去年服务人次达1576万。“文化云”的特色是“两头知道”,百姓知道有哪些文化活动,政府知道百姓喜欢什么,供需精准对接。
公共文化服务从线下走到线上,极大地拓展了公共文化的展示空间。“曼舞长宁——舞蹈艺术欣赏季”是长宁区的品牌文化活动,去年首次走上云平台,歌剧测试、快闪直播、线上互动等形态,吸引数十万人关注。“原来只是一个区级的活动,参与者多为本区域市民;上了‘文化云\’之后,全市的市民都来了,提升了活动的影响力。”长宁区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叶笑樱说。
在上海,“政府配送、百姓点单、社会主体提供服务”已成为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配送的有效模式。日前,2017年上海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夏季见面活动暨第四级公共文化配送产品大众评审会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行,适应居村的公共文化配送产品与市民面对面。
“交流越充分,供需越对接。我们希望公共文化配送能从‘间接\’转变为‘直接\’。”上海市群艺馆馆长萧烨璎说。上海市东方公共文化配送中心(筹)副主任朱静波介绍,今年重点要做好配送工作向四级延伸的试点工作,“市配送中心将以此次征集的产品,为9个近远郊地区150个偏远农村的综合文化活动室配送150场文艺演出。”
(张熠/7月1日《解放日报》)
新闻推荐
杭州在杭州,超过95%的超市、便利店能使用支付宝付款;超过98%的出租车支持移动支付。今年4月18日,首个全球“无现金联盟”就在杭州成立,“无现金”也成为杭州的一张新名片。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技术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