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小学前应该学多少知识?据报道,天津一位刚带孩子参加小学入学面试的家长给出的答案是:英语词汇量4000左右,能写300字左右的英语作文;心算1万以内加减法、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乘除法,学过数独;背诵约50首唐诗,学完拼音,认识1000多个汉字……在很多家长眼中,知识教育的起跑线已经提前,必须抢跑。
暑期最为燥热的,不是天气,而是家长的心态。每年升学之前,“起跑线恐慌”便成为在家长中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流行病。社会对这一现象多持批评态度,但正如近期媒体透露出来的一些小升初考试,没有课外辅导经历的小学生几乎很少能够达到标准。对于家长们的“起跑线恐慌”,不可一味批评棒杀,更需要我们换位思考,正视这个问题背后的社会现实和推手。
今年浙江高考作文题是这样的:有位作家说,人生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对此,你有什么思考?作文题目一出,有网友立马贴出一张《2017年镇海区内小升初蛟川面试卷》,该试卷第七题就是一个作文题,题目是这样的:生活中有许多有字的书,也有许多无字的书,请以“生活中的无字书”口述一篇不少于2分钟的小作文。
我们相信校方对此的解释:“确实有这事,但只能说机缘巧合,完全是碰巧。”不过在网友贴出的《面试卷》中,第一题是“请写出王维的两首诗,并谈谈你对‘盛世读王维\’的理解。”对此,网友纷纷评论:“我没资格读初中,第一题就不会。”“考上了蛟川,清华北大还会远吗?”
尽管教育部门明令取消了“小升初”考试,但各种各样的“面谈”“展示”或暗考依然堂而皇之招摇过市,从流出来的试题来看,有不少明显超出了小学生知识范围的“神题”。
“潘多拉的盒子象征着什么?”“中程导弹射程是多少?”“诺贝尔奖没有什么奖项?”“黄金分割线比例是怎样的?”……据媒体报道,一些初中的“小升初”考试,内容涉及了方方面面的知识,包括科学、化学、物理、语文、常识等,以往广州的“小升初”考试中出现了墨西哥的国花、美国总统、童话故事《小红帽》的作者以及最大的雨林在哪个洲等,越考越偏,越考越走极端,不少考题甚至难倒博士生。
面对这些试题,家长们根本无法淡定。就像有人说的那样:考硕士比考博士难,中考比高考难,小升初最难!如今,小升初择校的难度远大于课内知识,所以想择校成功,想择校到一所好点的学校,“开小灶”上课外辅导班基本是避免不了的。
费钱费时费力,还得搭上孩子快乐的童年,应该说,没有家长愿意带着孩子在课外辅导班间疲于奔命。可形势比人强,现实逼得人不得不低头:幼儿园报英语班、小学报奥数班,总可以了吧,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家长当然知道这种现象不正常,但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不让孩子掉队,只好选择跟风而动。父母望子成龙的良好愿望可以理解,如何消除这种恐慌,并不是一个个家长个体能够有所作为的,关键在于消除背后的现实推手。
不说以分数定成败的教育选拔制度,单说法律明令禁止的“小升初”选拔性考试,仍然无视禁令大行其道;还有鱼龙混杂的课外培训市场大肆揽金,无资质无条件的培训机构租间民房就能招生;各种所谓的“名校办民校”变着法儿“掐尖”招生……种种现象就足以说明,我们在消除“起跑线恐慌”方面是何等无所作为,就像历史上有句名言形容绥靖政策:“决定不做决定,决心不下决心,坚决犹豫不决,坚定不移地动摇,竭尽全力地无所作为。”
消除家长的“起跑线恐慌”,还需要社会划出公平“起跑线”。
新闻推荐
最近,深圳一男子在健身房骑动感单车一个半小时后,大腿开始酸痛,本以为很快就会缓解,所以并没在意。没想到接下来的两天内情况开始加重,大腿酸胀到不能弯曲,尿液也带褐色。到医院就诊后被诊断为“运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