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周思雨 朱国亮
未来,人们能否穿上机器人做的牛仔服?一身蓝色牛仔工装的邓建军说:“‘中国制造\’正大步迈向‘中国智造\’,我们正在做智能转型,尝试‘机器换人\’,寻找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
邓建军,党的十九大代表、江苏省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他敢于向进口设备“开刀”,敢于挑战世界纺织行业难题,突破了牛仔布生产过程中的色差、缩水率等技术瓶颈,打响了“中国牛仔布第一品牌”。
做牛仔布的邓建军,是这个行业的著名“牛人”。工友们还清楚地记得他最初做的一件“牛事”——1990年对染浆联合机的初次改造。
把白色棉纱变成或蓝或黑,甚至彩色的纱线,需要一种关键设备——染浆联合机。长期以来,在这种机器生产过程中间需要更换经轴,换一次经轴必须停一次车,每停一次车就会产生300多米染色不均的废纱。对此难题,国内外同行业无人能解。
邓建军决心攻克这道世界难题。他走访国内专家,查阅相关书籍,花了1年的时间终于打破了染色换轴须停车的传统生产方式,实现了连续生产不停车,为企业创造了3000多万元经济效益。
邓建军特别关注国际纺织机械新技术的发展动态。2002年,他做了一件更牛的事——仿照进口设备,设计制造中国人自己的分经机。
其时,国内没有成熟的技术,厂家大多是购买进口设备,邓建军和科研组的工友们只能自己摸索。他们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常常错过了食堂的饭点,饿了,就到工厂附近的小吃摊买个馒头,吃碗面或馄饨,终于完成了4台机器的安装和调试。这4台机器的制造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八分之一。
工作29年,邓建军一直是工友中技术攻关的“领头羊”。他自己从一名普通技工成长为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技术总监,还培养了一批专业型技术工人。1994年创建的“邓建军科研组”,2008年发展成“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现有18名成员,先后获得了8项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实施技术创新项目近500个,给企业创造了8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作为来自基层的工人代表,邓建军参加了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并当选为十九大代表。他始终不忘自己的工人身份,关心产业工人的利益。他主导研发的自动化料系统,其初衷就是为了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操作环境。
“全国劳动模范”“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谈及这些荣誉,邓建军说:“企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希望在我的老本行,也就是设备养护和革新方面,做更多的事。”
(据新华社南京10月3日电)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天津10月3日电(记者周润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天文专家介绍,今年的中秋月不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而是“十七圆”,最圆时刻出现在6日2时40分。为何最圆的月亮——满月在农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