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宋晓东
茹振钢是河南科技学院教授,全国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其培育的小麦品种“矮抗58”播种面积占全国小麦播种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中国人吃的每8个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他的品种。2014年,茹振钢因在小麦育种上的杰出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今年茹振钢被选举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小麦成产的关键是光照,要提高小麦产量就要提升小麦对阳光的利用。
茹振钢说,靠近两极的地区光线弱,靠近赤道的地区光线强,这相当于一天中早晚光线弱,中午光线强,如果把这两地小麦品种的优势结合起来,这样的小麦一天内都能最大程度吸收利用太阳光,产量必然提升。茹振钢将两者结合,培育了叶片既厚且颜色深的小麦品种,最大程度地利用了阳光,增强了小麦的光合作用。
随后几年间,茹振钢带领团队先后研究解决麦穗、麦秆、根系等难题,克服了掉穗、营养供给不足等问题,成功培育出高光效小麦品种“百农4199”。今年“百农4199”最高亩产达824.9公斤。
“最好的饭菜就是妈妈的味道,农业育种要让食物留住原有的醇香。”茹振钢说,“中国人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吃香。”
“要做好馒头,关键要有好麦子。”在小麦实现稳产高产后,茹振钢把重点转向了品质。经过16年潜心培育出的“百农4199”,由于光合作用强、能量大、籽粒转换好,小麦种包含多达35种香气物质,加工出的面粉饱含着小麦最原始的醇香,不少人称赞吃到了“妈妈的味道”。
“餐桌上需要什么,温饱水平的消费者需要什么,经济富裕、追求品位的消费者需要什么?这些就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问题。”茹振钢说。
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参加工作的茹振钢发现,我国种植的小麦大部分是意大利品种。“种别人的种子,咋能守住自己的‘粮袋子\’?”为了挤走洋品牌,茹振钢先后培育出“百农62”“矮抗58”等一系列品种,特别是“矮抗58”已累计种植超过3亿亩,增产小麦121.1亿公斤,牢牢地把“粮袋子”抓在了中国人自己的手里。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杂交技术的发展,给茹振钢提出了新挑战。为给粮食生产储备好技术和新成果,茹振钢带领团队与全国顶尖专家联合攻关杂交小麦技术。茹振钢育成的小麦雄性不育系BNS,成为我国杂交小麦研究利用的热点。2016年,茹振钢配制出的一个杂交小麦组合实现亩产898公斤。据茹振钢估算,新型杂交小麦如能在国内全面推广,相当于新增加了一个河南麦区的产量。
畅想未来,年近花甲的茹振钢依然语调高昂,激情澎湃,正如他写的那首诗:“纵然是时间的霜染了鬓、岁月的刀刻了额,怎奈我初心不改、豪情如昨?”
(据新华社郑州10月6日电)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闫亮首轮中美执法与网络安全对话当地时间4日在美国华盛顿成功举行,标志着中美外交安全对话、全面经济对话、执法及网络安全对话、社会和人文对话四个高级别对话机制已全面启动。今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