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观察
□湖北张贵峰
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秦始皇兵马俑景区迎来游客参观高峰。近日有网友发文称,自己在兵马俑游览时不小心把手机掉进了俑坑中,“导游说,掉下去就变成文物了”。对此,秦陵博物院表示,专门安排了工作人员进坑帮游客捡拾私人物品,为了不影响游览秩序,一般是每天下班后进行集中清理。(相关报道见本报今日A13版)
“手机掉进兵马俑坑就变成文物了”,这当然只是调侃、戏谑之词,其背后真正想表达的是:面对游客不慎掉入俑坑的手机等遗失物,景区管理部门没能做到“及时清理、归还”。尽管秦陵博物院强调“为了不影响游览秩序,一般是每天下班后进行集中清理”,但这种“下班后再清理”的做法,是否足够妥善周全,是否有进一步改进完善的空间,显然值得斟酌。
首先,从遗失物管理角度看,虽然“手机掉进俑坑”确实是游客自身不小心造成的,但对于遗失物手机,游客仍拥有所有权,景区管理部门显然应充分尊重这种所有权,尽可能及时清理归还遗失的手机。
即使不考虑遗失物管理,仅从景区自身管理角度看,将“不影响游览秩序”作为不及时清理归还游客遗失物的理由,事实上也是不充分的。很明显,如果任由手机之类的遗失物出现在兵马俑坑而不及时清理,很可能妨碍“游览秩序”。如,让手机之类的物品,与原本严肃庄重的兵马俑文物相互“杂处”,甚至“任由手机铃声从俑坑传出”,势必会显得极不协调,不仅损害兵马俑作为文物的神圣性,同时也会影响游览质量。如果因为俑坑中的遗失物不能及时清理,导致心急的游客私自进入俑坑捡拾,才是真的“影响游览秩序”。
当然,强调景区应当及时清理归还游客掉进兵马俑坑的遗失物,并不意味着相关游客“不小心把手机掉进俑坑”的行为就是无过错的,更不意味着他们无需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景区在归还手机等遗失物时,游客理应为此支付必要的清理保管费用;如果在“手机掉进俑坑”过程中还存在损害文物的情况,相关游客还应为此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但是,游客应为自己的过错担责,与景区是否应及时清理归还游客遗失物,显然不是可以简单混淆、相互代替的一件事,而理应一码归一码。
日前,一则“西湖民警自制打捞神器,专为游客打捞落水手机”的新闻曾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和点赞。同样是著名的旅游景区,同样也是面对游客遗失手机现象,而且湖中打捞手机的难度明显超过清理掉进俑坑的手机,但后者的清理效率和用心程度反而不如前者,并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值得兵马俑景区管理者认真反思。
新闻推荐
1955年的今天(10月8日),“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经过20多天的海上航行即将驶入香港了,钱学森一家终于要重新踏上祖国的土地。钱学森后来写道:“我热切地望着窗外,经过二十年漂泊在美国的岁月之后,现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