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雪华
东西要摆成直线、走路顺着地砖格走、不断地洗手、不停地看手机担心有来电没接……强迫症不仅给人带来显著的心理和身体痛苦,甚至严重至无力承受痛苦和病耻感而自杀。
并且,强迫症的发病率一点都不低,临床发现可能高达0.8%-5%,由于未认识到发病,许多患者往往忍受了多年的痛苦才走进心理治疗诊室。
患者有强迫与反强迫的意识共存
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强迫症门诊郑会蓉副主任医师指出,强迫症其实不同于焦虑症、抑郁症,虽同为精神障碍,但症状更为复杂变异,治疗效果更差。多数强迫症患者有强迫与反强迫的意识共存,想法或冲动来源于自身,虽极力抵抗,却始终无法自我控制。如强迫行为可表现为对病菌很敏感,毫无必要地担心;经常反复洗手,且洗手的时间很长,超过正常防护需要;觉得自己穿衣、清洗、吃饭、走路时要遵循特殊的顺序;经常没有必要地反复做某些事情,例如检查门窗、开关、煤气、钱物、文件、表格、信件等;当脑子里出现、听到或看到某一观念或某一句话,便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另一个观念或词句,不断“接龙”联想下来。
有人会说“这些我偶然也会做,难道我也患了强迫症?”
事实上,确诊是否强迫症,医生会根据病史、人格特征、症状特征、严重程度,社会功能状态等,还会通过定式化检查(如自评和他评的量表或问卷,包括人格测验等),甚至可能通过影像学检查等,增强客观指标评估。
如何自我“发现”强迫症?郑会蓉指出,“反复出现不能克制或摆脱的想法、冲动、行为,每天持续约一小时及以上,因此引起工作生活的严重困扰,自感非常痛苦,这些情况出现,建议到强迫症门诊就诊。”
强迫及相关障碍甚至可导致自杀
现代人离不开手机,反复检查手机不少见,不过,正常情况下这种动力定型是节省精力和提高效率的行为方式,不引以苦为其典型特征。
而强迫症,则“费时性”突出,每天为此付出的时间需要1小时甚至更多;洗手洗得红肿掉皮不敢出去社交;控制不住地抠抓皮肤,弄到出血,换另一处再抓,出血处结了痂,又抠,不停不休;专注于他人看起来微小或观察不到的自身外貌的瑕疵或缺陷,甚至要求整形矫正。这些动作行为明显降低了他们的工作生活效率及带来社交功能的损害,到了连自己也无法容忍耐受的程度,以至苦于欲罢不能。
让强迫症患者更痛苦的是“反强迫”。他们出于“别人看我很正常”的想法,会尽量在社交场合避免或稍控制强迫行为,一旦独处,其重复思维、行为则完全不能抑制,更加爆发。
更值得警惕的是,与抑郁症类似,强迫症患者因痛苦、绝望也会出现自杀行为。
郑会蓉指出,“当强迫症患者因难以控制的思维、行为而不能坚持工作、生活,会有强烈的病耻感和无能感,时间久了容易产生抑郁情绪。”事实上,“强迫症与抑郁症的共病率高达60%-70%。强迫症患者的自杀行为,往往是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的共同结果。”
药物治疗有效性不高
医学界注意到,强迫症发病率越来越高,郑会蓉说,上世纪80年代美国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强迫症发病率为0.8%-3.0%,我国稍低,从临床上估计现在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个人感觉可能高达5%左右”。临床首次在强迫症门诊就诊的患者并不多,强迫症的高发年龄是16-34岁,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发病平均7-10年后,才首次看心理门诊。
专家指出,强迫症发病前多伴有强迫性人格,患者个性基础往往是“高标准严要求”,性格更为细致严谨,与家庭要求严格也相关,不排除遗传因素;此外,发病前重大生活应激事件,或者大脑超负荷压力的运行,导致大脑功能失衡,也可能是脑结构的改变,甚至内分泌影响等,都可能是发病的因素。
相较于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的治疗难度更大。郑会蓉说,她所在的广东省人民医院专门设立强迫症门诊,同时与神经外科合作,进行深部脑刺激治疗,以帮助难治性的病人,心理治疗师同步进行心理治疗干预。
郑会蓉提醒,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外,对于青少年患者,家人和社会支持系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他们阻断和监控强迫行为,让他们逐渐接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抛弃病态的完美主义,有利于症状的改善和降低复发。
新闻推荐
如今住宅小区越来越大,业主越来越多,想把大家召集起来开个业主大会,商量点什么事可真不容易。不过,以后南京的业主不用那么麻烦了。10月8日,记者从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获悉,新推出的业主议事系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