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则与外卖有关的热点话题接连出现。一则,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起诉三大外卖平台,指其在向消费者提供服务时未尽到责任以致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已宣布受理;二则,有外卖平台相继启动环保计划,并在下单确认页添加了“无需餐具”备注选项;三则,前不久一篇叫作《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的文章广为热传。这些都无一例外地指向了“外卖垃圾”,人们有必要直面互联网时代的“环保忧虑”。
享受一种便利,或许要付出一定代价,“垃圾”就是外卖的副产品。当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吃到美食时,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关注“餐盒放哪里”。直到有人被堆积成山的塑料盒、塑料袋和一次性餐具震惊,直到有人拿出来“中国目前一次性餐具总量大约是100万吨”的数据,事情才引起重视。
如何减少外卖垃圾的讨论,来得不算太晚。但究竟有何良策,外卖平台应如何作为、消费者应如何看待,并未见共识。毋庸置疑的是,让外卖更绿色环保,应该成为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在是难。例如,即便平台设置“无需餐具”,商家还会把筷子、勺子等塞到口袋,他们担忧“如果没有,客户投诉怎么办”;有些消费者也被餐盒困扰,因为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方便了运送而不方便拆解。各有各的理由,也都有自己的难处,唯一不变的是依旧过度包装、垃圾数量没减。而随意丢弃之后,对垃圾分类处理也带来不小困扰。到底“谁之错”,总是不甚明了。
很早之前,人们因漫天飞舞的塑料袋闹心,如今被满是油渍的塑料盒烦心,虽然形态不同,但都是塑料垃圾,都是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垃圾困境。从这个意义上说,材料技术、降解技术和循环技术有待提升,人们有必要重新检视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
今天,当我们提倡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时,不仅是一种发展方式的转型和发展理念的提升,更是对现代化发展模式带来种种问题的反思。或许,借由从倡导到行动、从技术到理念的转换,发展才真正有“绿”的底色。 (董晓伟 黄策舆)
新闻推荐
新华网北京据伟业我爱我家市场研究院数据统计,2017年10月首周(2017年国庆长假前7天),北京楼市商品住宅(含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网签总量为98套,与去年国庆长假同期相比下跌76.9%。其中,新建商品住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