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融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之精华著《孝经》。《孝经》博大精深,问世几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仰慕尊崇,被誉为“一座人伦宝库”,传至百世而不衰。
《孝经》共18章,1861字。从“开宗明义章”到“丧亲章”,孔子对孝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我曾反复阅读,很受启迪。在2017年敬老节来临之际,我对《孝经》谈些粗浅认识,与读者交流,抛砖引玉,以期为理解孝道受到更多的教益。
几千年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提倡的尊老爱幼、热爱祖国、胸怀远大理想等新的道德要求,可以说都是传统孝道的发展和完善。
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生。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他进而把孝的内容归纳为“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即是说:孝开始于侍奉父母,进而为国君尽忠(现在即为国、为人民尽忠),最后实现自己的抱负。
人人都应尽孝,侧重不同。孝道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责,孝道既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责任,对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人,提出不同孝道的要求。孔子在“天子章”中说,天子之孝,就是敬奉自己的父母,也敬奉天下的父母。言传身教,将德行和教化施行到广大群众中去,因此普天之下就成为四海效法的榜样,这就是天子应尽的孝道。如果天子能施行德政,天下的亿万百姓就能仰赖尊奉他。
行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他认为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日月星辰,运行于天,春夏秋冬,四时循环,这是天地间永恒不变的规律。那么,在人世间与天地间相同不变的规律是什么呢?这就是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儿女感恩善待父母,也是天经地义的事。孝道是符合天地运行规律的,只能顺应,认真去做,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赞赏,否则,将会受到社会的谴责,遗臭万年。羔羊知道跪乳,乌鸦也知反哺,人乃万物之灵,感恩孝敬父母,理所当然。
在家庭和社会上都做的好才是真孝子。孔子说:一个孝子,在家要以诚敬的态度照顾好父母,以和悦的心情任劳任怨地服侍好父母,父母有病时,要以最忧虑的心情照料父母,父母过世后要以最哀痛的心情来料理后事和以严肃的态度追思父母。以上都能做到,才能称得上是侍奉双亲的孝子。同时,孔子又对孝子在社会上的表现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就是说:一个在父母面前行孝的人,在外居官不能骄奢淫逸,在社会上不能为非做歹,在人群中不能计较争斗、惹是生非。不然的话,就会给父母带来麻烦和灾祸。这样的人,无论在家多孝顺,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孝子。可见孔子对孝子的要求是多么严谨全面的,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君子(现在指人格高尚的人)教化人民推行孝道,要身体力行。在第十三章里,孔子着重讲了怎样才能做到至德,他说:君子以孝道教化人民,并不需要亲自沿家讲述孝的意义,而是要以自己日常的孝行感化人。君子通过言传身教,为民做出表率,从而使天下儿女都能孝敬父母,使天下父母都能受到尊敬,安祥地度过晚年,共享天伦,这才是君子所要追求的最高尚的美德和境界。
君子在家遵行孝道,然后才能在外建功立业。在第十四章中,孔子论述了“行成于内,而立名于后世”的道理。孔子认为,君子能孝父母,就能忠君(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能敬兄,就能尊长,能理家就能做官,如此,才能事业有成,名声远扬。总之,做大事者,要从修养自己的品德开始,先修身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孝经》是论孝的,是从人的本性出发的,这是我们在理性领域的独到和擅长,任何国家是不可比拟的。孔子把人的本性中的真、善、美提炼出来,归纳为孝道,并因势利导以教化人民,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行,这是唯物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我国是文明古国,孝道源远流长,是要保存发扬广大的。我们把“忠孝”融会贯通,付诸实施,此为进一步提高全民思想素质,也是非常有益的。
在敬老节来临之际,企望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能以“孝行天下”为主旨,通过召开各种座谈会、经验交流会、表彰会等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并藉以表彰敬老、爱老的好儿女、好媳妇和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劳动致富的好家庭,大力倡导敬老、爱老、尊老、助老的良好道德风尚,弘扬社会正能量,把敬老节过成一个温馨祥和的节日。(杨彦芳)
新闻推荐
水量充沛的珠江滋养了南方大地,也勾勒出泛珠三角区域的壮丽空间。这里横跨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福建9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区域跨度大,发展差别也大。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