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近日印发,国家食药监总局对这一药品审评审批新政进行解读,其中提到,医药代表进行药品经营活动的,按非法经营药品查处。(本报10月9日15版报道)
禁止医药代表卖药,之所以得到很多网友的支持,是因为,药价高导致百姓看病贵,医药代表这个群体的“贡献率”也是不小的。医生拿回扣,多是通过医药代表的操作,同时,不少医药代表也是药价虚高生物链的食利者之一;而“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都是“吃患者”。
实际上,医药代表的本职是药品推广、负责医院与药厂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一些产品咨询等等。很多医药代表所以异化为药品食利者、药品贿赂的“掮客”,主要原因是药品供应方的加价能力太强,能够轻易加出医生回扣和医药代表的收入这两块。如果加不出来,靠卖药食利的那部分医药代表应该会自然出局。
禁止医药代表卖药,作为一种原则,有必要从制度上明确。但仅靠一条规定恐怕很难将以食利为业的药代群体逐出医院。事实上,医药代表游说医生多开药、定期不定期地给医生发回扣,从来都是不允许的,但这些行为却一直都没有停止过。那么,禁止医药代表卖药的规定实施以后,这个群体会不会自觉遵守政策规定退出医院?医院和有关部门有无能力做到“全天候”监控?肯定都是个问题。况且,一直以来,药代卖药、发回扣的很多细节都是暗箱操作。药代卖药按非法经营药品查处,这种规定加大了违法成本,有一定的震慑力。但当前的所谓“医药代表卖药”的形式,很多是厂商在医院中标后,药代在医生中间充当“促销员”的角色,监管者很难抓到其“非法经营药品”的现行。
釜底抽薪之策,是挤掉医药代表的利润空间:如果药品从出厂到医院药房的价格全程透明并可控,不能随意加价、暗箱操作加价,药代的利润便无法体现,更拿不出钱来给医生发回扣。现在,公立医院不再赚取药品加成这块收入,但如果药品从药厂到医院的过程中缺少价格透明,理论上说,随意、暗箱加价的可能仍存在。
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让药品价格的变化全程透明可见,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医药代表卖药的盈利因素。而无论药品的出厂价格,还是流通过程的价格机制,都不是商业机密,公开应不存在障碍。(马涤明)
新闻推荐
“力度空前、鼓舞人心”: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改革“组合拳”厉害在哪?
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改为备案管理,加快临床急需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支持罕见病治疗药品医疗器械研发,探索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专利期限补偿制度、临床数据保护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