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业”一直是老师和家长讨论最多的话题。日前,江苏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监测工作的通知》,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初中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5小时以内。对于学生来说,不留或者是少留书面家庭作业到底行不行?靠教育部门的“硬指标”能否真正让他们减负?欢迎一起来说说。
减负的同时考试制度也该变
@小虎妞:小升初也罢,中考也罢,高考也罢,哪一次不考试?不留作业,光靠课堂上那几十分钟,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孩子,能学到什么?
@雪上飞舞:减负的同时,考试制度会有所改变吗?中考会取消书面考试吗?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有可能用体验类或实践能力来选拔学生吗?这些不改变,减负难行。
@离离原上草: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好是好,可我们这些从小习惯了应试教育的年轻爸爸妈妈,怎么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呢?考试不建议取消,但不要跟升学挂钩。
与其“一刀切”不如“个性化”
@一朝一暮: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少留作业,并不是说就不管作业,而是说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孩子们能够在学校里,掌握所学的知识,但实际情况是每个学校孩子都不同,老师的教学水平也不一样,可以根据学生层次、教学难度,科学布置书面作业,帮孩子夯实基础,而不是搞“一刀切”。
@哈look:没必要将留作业这件事情模式化。生活中很多场景都可以成为教孩子学拼音、字母和算术的“课堂”,比如去超市买东西可以教孩子念读货品或者算价钱,晚上可以读绘本教孩子进行拼读练习等。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布置分层作业,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行得通吗?
小学和初中每天集体性教育教学活动(含早读)时间分别不超过6小时和7小时;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初中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5小时以内。今年起,江苏省将全面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年度监测。
“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学生每天在校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这些规定并未在舆论场中掀起应有的“声响”。究其因,与其他地方早已施行类似规定有关,比如早在2013年北京就公布八条减负禁令,明确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三至四年级每天作业总量不得超过30分钟”;也与这些年减负声一轮高过一轮有关,舆论已觉不新鲜,缺乏共振,不再共鸣。
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可行吗?江苏在出台规定的同时还有配套措施,即监测——监测对象为全省实施义务教育的完全小学、初级中学、完全中学初中部、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小学部和初中部、教学点等,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也被纳入监测范围之内。只要监测不走过程,学校积极配合,相关规定不难落实。问题是,这种减负会达到预期效果吗?
网友的反馈耐人寻味。“没有意义,校外辅导班更多了”“减负,(压力)直接转到家长身上了”“政策导向本身是没错的,只是家长们放不下”“素质教育好是好,我手脚并用赞成给孩子减负,但最后初中、高中、大学还是凭分而论,‘分分学生的命根\’依然有效”……诸如此类的声音很有代表性,可归纳为两点:其一,家长并不看好相关规定的执行力;其二,学校不布置家庭作业,家长会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
这样的担忧并非多余。此前一些地方推出“史上最严减负令”,一些家长先是兴奋后是恐慌,据记者调查发现,刚开始那两周,家长们还在每天放学后热情高涨地组织孩子们一起玩,但是,后来人越来越少,原来不少家长已经开始暗中使劲,给孩子“加餐”了。“减负减负,越减越重”“学校负担多减一分,家长的压力就会马上增加两分”“减负落实有多好,社会培训班就有多火”……这些论调无不说明减负的确事与愿违。
不必指责家长过于焦虑,更不必妖魔化培训班,认为办班者大发不义之财,而该讨论减负难以名至实归的深层原因。曾有老师说得很清楚,将来跟咱们竞争的不仅仅是学校这几个班的孩子,还有全市、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孩子。换言之,减不减负,考试就在那里。一些家长之所以对减负持排斥态度,就在于他们深信,如果真给孩子减负,孩子得到一个看上去比较轻松的童年,却可能有一个比较悲催的成年。
减负是好经,但是要防止好经被念歪,不能止于监管,而应该最大程度纾解家长焦虑。原因很简单,如果家长不配合,再好的减负令也是零效果。为此,不妨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延长小学生的放学时间,让孩子在学校接受更全面更完全的素质教育。如果三四点就放学,家长在支配孩子时间时,势必把孩子送进培训班。另一方面,强化对素质教育的考核,比如在考试选拔中不能只盯文化课,还应该看其他可量化的文体特长考核等。
此外,还应该削弱“高考”的魅力,强化职校的号召力。有家长认为,中国的教育分层还没解决好,如果职校水平上去了,职业不分贵贱了,就会好很多。否则高考一条路不挤死才怪。诚如斯言,在德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颇有吸引力,被视为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据统计,工业制造几乎占据德国经济的半壁江山,高级技工能够更好分享国家发展的机会。如果我们在职校教育上更有作为,就可以分解高考的压力,素质教育推行起来也就更顺畅了。
(综合新华网、《中国青年报》)
新闻推荐
赶作业,大概是所有人学生时代的噩梦。但你别以为只有做作业的学生辛苦,其实批作业的老师也很辛苦,有时甚至很痛苦,但杭州文晖中学初三科学老师张俊丽,却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找到了幸福感。因为小长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