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最近发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3亿,占总人口的16.7%。我国老年人口总量之大,增速之快,高龄、老年扶养比例之高,养老服务项目需求之多,基础设施之薄弱,面临严峻挑战。
作为“80后”的老人、退休后置身于社区老年群体中生活了20年的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这个群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大发展,生活水平和医疗保障措施日益提高与完善,有三大变化:一是文化层次提高快,具有高知识、专业技能的老人日益增多,兴趣爱好更加多样化,对文化养老,康乐有为,服务社会,发挥余热,体现人生价值,提高生活、生命质量,有新梦想;二是延缓衰老很明显,“人生六十又一春”的理念已成为广大老年人的新追求,“70后”、“80后”已成为社区里的活跃分子;三是“空巢”、“独居”老人快速增加。因此,在社区要为居家养老的各层次老人提供应有的设施与服务,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的福祉。笔者认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如同扶贫,要做到精准,着眼点应放哪里呢?根据建设积极老龄化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赋予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落实到老年群体集中居住的身边去,对城市来说,就是各社区。为此,各级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立足社区,在以下“二坚定二坚持”上加大供给侧改革的力度。
一、坚定一个目标——“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对此,国家已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不能再停留在口头上,满足于典型事例宣传上,要普惠到每个老年人身上,无疑面广量大,尤其要从最基层,又是领导力量,经济实力最薄弱的社区起步,不下真功夫、细功夫是见不到实效的。纵观全国一些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首先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考虑到老年群体对助餐、日间生活照料、精神文化生活、医养护理融合、助贫助残等方面的普遍需求,周密地整合现有资源,科学地进行长计划、短安排,每年上一项不停步,或先起步一、二项粗放式的再逐步完善、提升,使社区老年人看得见,感受得到,有指望,从而凝聚老年人健康养老,文明养老,智慧养老,有为养老的正能量,变老年群体是家庭、社会的包袱为一道亮丽的夕阳红风景线。
二、坚定依靠社会力量,应对养老服务需求日益旺盛的消费大市场。发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未富先老”的国情和我国老年群体是从温饱型中走过来的弱势群体,各地从头开始的各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尤其是机构养老,加之在福利性经营活动中的大笔开支,靠政府全包,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必须以市场经济的眼光,凝聚社会力量成为养老产业的主力军。
三、坚持从实际出发,不等不靠,因地制宜,“撸起袖子加油干”。时不我待。城市社区是居家养老的集中地,老人们渴望多样化社会服务。笔者认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精准点在社区,发力点在市、区政府,要在制订“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作年度民生工作计划时,根据尽可能筹集到的人力、财力,对所辖社区逐一排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一项接一项上,列入干部年度考核项目,确保上一项,见效一项,巩固提高一项,不搞一刀切,不放空炮。
四、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组织应对能力,加大投入力度。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建设,面对各层次的老年人,涉及方方面面,如办老年学校、设医疗保健站、成立助餐及日间照料中心、开展扶贫助残、组织参与筹建养老机构、关心下一代、创建文明社区等社会活动,从起步到进入常态化发展。
此外,在城市社区,还须大力组织培训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并使这支队伍不断壮大,保持一茬接一茬,一茬胜一茬,充满创新活力。同时,还要着眼于培养造就养老服务人才,着力于促使各社区形成浓浓的尊老敬老爱老的氛围,激励老年人的自尊自强,在家庭里、社会上树立长者风范的光辉形象,为把我国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老龄化社会做出新贡献。
王仲德
新闻推荐
国青男女足仓促起用洋帅 球队欠磨合 成绩难保证 国字号青年军选帅屡吞苦果
海斯特琳娜在刚结束的女足亚青赛半决赛中,中国U19青年队以0比5惨败给日本队,11年来仍然无缘亚青赛决赛,而且也创下了女足国字号球队输给日本队的最悬殊比分纪录。刚接手球队半年多的荷兰籍...